媽媽與孩子(中)
那是1961年的圣誕節(jié)。我在俄亥俄州的一個小鎮(zhèn)上教小學三年級。班上27個孩子都在積極參加"禮物贈送日"的活動。
教室的一角被一棵樹裝點得熠熠生輝,樹上綴滿了金銀絲帛和華麗的彩紙。教室的另一角是一個涂著海報油彩由紙板制成的馬槽,這出自孩子們那胖乎乎、臟兮兮的小手。有人帶來了一個娃娃,把它放在紙板槽里的稻草上(假裝小耶穌)。只要拉拉它身上的一條細繩,這個藍眼睛、金發(fā)的娃娃就會說道,"我叫蘇西",不過這都沒有關系。一個男孩提出:"耶穌可是個小男孩呀!"不過蘇西還是留了下來。
每天孩子們都會做點兒新玩意――爆米花串成的細鏈子、手工做的小裝飾品和墻紙樣做的德國式風鈴,我們把這些風鈴掛在了天花板上。但自始至終,她都是孤零零地遠遠觀望,仿佛是隔了一道幾里長的障礙。我猜想著這個沉默的孩子發(fā)生了什么事,原來那個快樂的孩子怎么突然變得沉默寡言起來。我希望節(jié)日的活動能吸引她,可還是無濟于事。我們制作了許多卡片和禮物,準備把它們送給爸爸媽媽、兄弟姐妹、祖父母和身邊的同學。學生們在家里做了當時很流行“油炸"玻璃彈子,并且相互比著,要把最好看的拿來。"老師,把玻璃彈子放在熱油鍋里,讓它們燒熱,然后看看里面的變化。但不要炸得時間過長否則會破裂。"所以,我給每個學生做了一個裝"油炸彈子"的小袋作為禮物送給他們。我知道他們每個人也都為我做了禮物:仔細剪裁、著色,或已粘集成串的書簽;賀卡和特別繪制的圖片;透明的鑲邊碗碟墊布,當然是手工編制的流蘇。
贈送禮物的那天終于到了。在交換禮物時我們?yōu)閷Ψ接H手做的小禮品不停地歡呼叫好。而整個過程,她只是安靜地坐在那兒看著。我為她做的小袋很特別,紅綠相間還鑲著白邊。我非常想看到她笑一笑。她打開包裝,動作又慢又小心。我等待著,但是她卻轉過了身。我還是沒能穿過她在自己周圍樹起的高墻,這堵墻將她與大家隔離了開來。
放學后,學生們三三倆倆地離開了,邊走邊說著即將到來的圣誕節(jié):家中的圣誕樹旁將發(fā)現(xiàn)自己心系已久的自行車和嶄新發(fā)亮的雪橇。她慢慢地走在后面,看著大家擁擠著走出門外。我坐在孩子們的小椅子上稍稍松了口氣,對要發(fā)生的事沒有一點準備。這時她向我走來,雙手拿著一個白色的盒子向我伸過來。盒子沒有打包裝,稍有些臟。好像是被孩子未洗過的小手摸過了好多遍。她沒有說話。"給我的嗎?"我微微一笑。她沒出聲,只是點點頭。我接過盒子,非常小心地打開它。盒子里面有一條金色的鏈子,上面墜著一塊閃閃發(fā)光的“油炸"玻璃彈子。然后我看著她的臉,雖只有8歲,可卻是成人的表情。在她深棕色的眼睛里我找到了問題的答案。我在一瞬間明白過來――這是她為媽媽做的項鏈,她再也見不到的媽媽,再也不能抱她、給她梳頭或一起講故事的媽媽。她的媽媽已再也不能分享她充滿童稚的快樂,分擔她孩子氣的憂傷。就在3個星期前她的媽媽離開了人世。
我拿起那條鏈子。她用雙手接過它,向前探了探身,在我的脖子后把簡易的項鏈鉤系好。然后她向后退了幾步,好像在看看是否合適。我低下頭看著閃閃發(fā)亮的玻璃珠和已失去光澤的金色鏈子,然后抬起頭望著她。我很認真地輕聲說道:“哦,瑪麗亞,這鏈子真漂亮。你媽媽一定會喜歡的。"我們已無法抑制住淚水。她踉踉蹌蹌地撲進我的懷里,我們都哭了。在那短暫的一刻我成了她的媽媽,而她送給了我一份最珍貴的禮物:她的信任和愛。
點擊查看英文散文 文化本文地址:http://www.hengchuai.cn/writing/essay/55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