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朗寧夫人抒情十四行詩集第六首
The sonnets from the Portuguese, No.6
by 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
Go from me. Yet I feel that I shall stand
Henceforward in thy shadow. Nevermore
Alone upon the threshold of my door
Of individual life, I shall command
The uses of my soul, nor lift my hand
Serenely in the sunshine as before,
Without the sense of that which I forbore --
Thy touch upon the palm. The widest land
Doom takes to part us, leaves thy heart in mine
With pulses that beat double. What I do
And what I dream include thee, as the wine
Must taste of its own grapes. And when I sue
God for myself, He hears the name of thine,
And sees within my eyes the tears of two.
勃朗寧夫人抒情十四行詩集第六首
方平 譯
舍下我,走吧。可是我覺得,從此
我就一直徘徊在你的身影里。
在那孤獨(dú)的生命的邊緣,從今再不能
掌握自己的心靈,或是坦然地
把這手伸向日光,象從前那樣,
而能約束自己不感到你的指尖
碰上我的掌心。劫運(yùn)教天懸地殊
隔離了我們,卻留下了你那顆心,
在我的心房里搏動著雙重聲響。
正象是酒,總嘗得出原來的葡萄,
我的起居和夢寐里,都有你的份。
當(dāng)我向上帝祈禱,為著我自個兒
他卻聽到了一個名字、那是你的;
又在我眼里,看見有兩個人的眼淚。
伊麗莎白?巴雷特?勃朗寧
伊麗莎白?巴雷特?勃朗寧(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1806年3月6日-1861年6月29日)英國維多利亞時代最受人尊敬的詩人之一。伊麗莎白?勃朗寧在英格蘭的赫普恩德(Hope End)度過她的童年。巴雷特家族從伊麗莎白的父親愛德華?巴雷特所繼承的牙買加糖料農(nóng)場那里積累了一筆相當(dāng)可觀的財(cái)富。她的父親在幼年時代和兄弟姐妹(愛德華?巴雷特的親姐妹莎拉?莫爾頓(Sarah Barrett Moulton)是畫作《"Pinkie"》中的主人公)一道從牙買加移民到英格蘭。她的父母一共有12個孩子(伊麗莎白是年紀(jì)最大的)。伊麗莎白在家中接受教育,而她的淵博的希臘語知識有一部分得益于她早年和住在鄰居的失明學(xué)者休?斯圖爾特?伯伊德(Hugh Stuart Boyd)之間的友情。她上過她弟弟導(dǎo)師的課程,因此在那一個年代,她是一位受過良好教育的女孩。在伯伊德的倡議下,她翻譯了埃斯庫羅斯的“被縛的普羅米修斯”(1833年出版)
伊麗莎白在十幾歲時得了肺病,也許是肺結(jié)核,這只是猜測因?yàn)檎鎸?shí)的病源不明。在接下來的日子里,她的家人把她看作需要被人照料的病弱者。伊麗莎白的第一首有記載的詩歌是在6歲或者8歲時寫的(手稿現(xiàn)存放在紐約公共圖書館里,具體的日期無法確定,因?yàn)槿掌?812年中的2寫在被刮去的什么東西上面)。一首長篇的以“馬拉松之戰(zhàn)”(The Battle of Marathon)為標(biāo)題的荷馬風(fēng)格詩歌在她14歲時出版,她的父親承擔(dān)了一切費(fèi)用。1826年她出版了她的第一本詩集《〈論心智〉及其它詩作》(An Essay on Mind and Other Poems)。
奴隸制的廢除減少了巴雷特的財(cái)源。巴雷特全家在她的父親賣掉地產(chǎn)后搬了遷,先是到西德茅斯,后來又搬去倫敦。伊麗莎白到了倫敦后繼續(xù)創(chuàng)作,為不同的期刊寫稿。
1840年,她的弟弟愛德華之死(在一次帆船事故中遇難)給她原本就健康不佳的身體狀況造成嚴(yán)重的影響。在未來的幾年里她幾乎沒有離開過臥室。后來她的身體有所好轉(zhuǎn)。1841年出版的“孩子們的哭聲”(The Cry of the Children)大大提升了她的名氣。在同一時期她也為理查德?亨利?霍恩(Richard Henry Horne)的“紀(jì)元的新精神”(New Spirit of the Age)寫一些散文。1844年她出版了兩卷詩歌,其中包括“一出流亡的戲劇”(A Drama of Exile),“詩人的想像”(Vision of Poets)和“杰拉丁女士的求婚”(Lady Geraldine's Courtship)。
1845年她第一次遇見了她未來的丈夫羅伯特?勃朗寧。羅伯特在她出版詩集后曾寫信給她。由于她的健康因素和她父親對其子女婚禮不尋常的反對,他們的婚禮在圣瑪麗萊本牧區(qū)教堂(St Marylebone Parish Church)秘密舉行?;楹笏阒煞蛉チ藖喥綄幇雿u,意大利就這樣成了她的家直到她去世為止。
她在43歲時產(chǎn)下一子,取名為羅伯特?魏德曼?巴雷特?勃朗寧(Robert Wiedemann Barrett Browning)。勃朗寧夫婦到了佛羅倫薩定居,在那里她寫下了“加薩古伊迪之窗” (Casa Guidi Windows,1851年) (‘Casa Guidi’是勃郎寧夫婦居所的名字),靈感來自于托斯卡納人爭取自由的斗爭。許多人認(rèn)為這是她最好的作品。在佛羅倫薩她和兩位英國出身的詩人伊莎貝拉?布拉登(Isabella Blagden)和西爾多西亞?加羅(Theodosia Trollope Garrow)成了密友。
她最流行的長篇詩歌“奧蘿拉?莉”(Aurora Leigh) 誕生于1856年。
1860年她出版了一小卷以“議會前的詩篇”(Poems before Congress)為題的政治詩篇。不久她的健康隨之惡化,并逐漸失去精力。她于1861年6月29日與世長辭,下葬在佛羅倫薩。
勃朗寧被公認(rèn)為是英國最偉大的詩人之一。她的作品涉及廣泛的議題和思想。她是一位博學(xué),深思熟慮的人。影響了許多同一時期的人物,包括羅伯特?勃朗寧。
她最著名的作品是《葡語十四行詩集》(Sonnets from the Portuguese)。
勃朗寧不僅能寫出美妙動人的《葡語十四行詩集》,她更是一位創(chuàng)作史詩作品的先知性詩人。她寫下“加薩古伊迪之窗”支持意大利的統(tǒng)一運(yùn)動(Risorgimento),如同拜倫支持希臘的解放一樣。她寫下“奧蘿拉?莉”,共有9本。她把“奧蘿拉?莉”設(shè)定在佛羅倫薩,英格蘭和巴黎。把她童年時代學(xué)到的關(guān)于希伯來語圣經(jīng),荷馬,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阿普列烏斯,但丁,斯達(dá)爾夫人,喬治?桑的知識應(yīng)用在作品中。
意大利政府和佛羅倫薩市議會在勃朗寧夫婦居住15年的位于佛羅倫薩的故居舉行慶典并立下紀(jì)念牌匾。她的墓碑為英國畫家和雕刻家弗雷德里克?萊頓(Frederic Leighton)所設(shè)計(jì)。2006年,佛羅倫薩市議會在勃朗寧的墓前放置一個桂冠花環(huán)以紀(jì)念她誕辰200周年。
本文地址:http://www.hengchuai.cn/writing/essay/99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