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Preludes
From Preludes
by Thomas Stearns Eliot
The winter evening settles down
With smell of steaks in passageways.
Six o'clock.
The burnt-out ends of smoky days.
And now a gusty shower wraps
The grimy scraps
Of withered leaves about your feet
And newspapers from vacant lots;
The showers beat
On broken blinds and chimney—pots,
And at the corner of the street
A lonely cab-horse steams and stamps.
And then the lighting of the lamps.
《序曲》節選
T.S.艾略特
冬日的黃昏漸趨寧靜
過道里彌漫著牛排味。
六點鐘。
煙霧繚繞的日子已燃至盡頭,
眼下一陣急風暴雨
卷起滿是塵垢的枯葉碎片
在你腳邊飛旋。
它又掀起空地上的報紙
那陣雨敲打在
破舊的百葉窗和煙囪頂管上,
大街的角落里
一匹孤獨的馬冒著氣,頓著腳。
接著亮起了燈。
托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 1888-1965)
英國20世紀影響最大的詩人。他出生于美國密蘇里州圣路易斯。祖父是牧師,曾任大學校長。父親經商,母親是詩人,寫過宗教詩歌。艾略特曾在哈佛大學學習哲學和比較文學,接觸過梵文和東方文化,對黑格爾派的哲學家頗感興趣,也曾受法國象征主義文學的影響。1914年,艾略特結識了美國詩人龐德。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他來到英國上牛津大學,后留英教書和當職員。并定居倫敦,先后做過教師和銀行職員等。1922年創辦文學評論季刊《標準》,任主編至1939年。1927年加入英國籍。艾略特認為自己在政治上是保皇黨,宗教上是英國天主教徒,文學上是古典主義者。這些在他的創作中可以找到印證。1948年因《四個四重奏》獲諾貝爾文學獎。
艾略特的詩歌生涯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早期作品情調低沉,常用聯想、隱喻和暗示,表現現代人的苦悶。成名作《普魯弗洛克的情歌》(1915)用內心獨白表現主人公渴望愛情又害怕愛情的矛盾心態,表現的是現代人的空虛和怯懦。此詩后來收入他的第一部詩集《普魯弗洛克及其他所見》(1917)。他這時期出版的另一部作品《詩集》(1920)也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西方知識分子的悲觀和失望,頗受英美文壇的好評,《小老頭》被認為是《荒原》的前奏曲。 1922-1929年是艾略特創作的重要時期,他的詩歌的技巧和內容趨向復雜化。代表作《荒原》(1922)和《空心人》(1925)集中表現了西方人面對現代文明瀕臨崩潰、希望頗為渺茫的困境,以及精神極為空虛的生存狀態。《空心人》中絕望的情緒十分明顯:人是空心人,頭腦里塞滿了稻草,人的聲音“完全沒有意義,像風吹在干草上”,而整個世界將在“噓”的一聲中結束。空心人是失去靈魂的現代人的象征。 1929年以后,艾略特繼續進行詩歌藝術的探索,同時思想開始出現變化。他的長詩《圣灰星期三》(1930)宗教色彩濃厚,作者試圖在宗教中尋求解脫。《四個四重奏》(1943)是他后期創作的重要作品。這是一組用四個地點為標題的哲學宗教冥想詩歌。《燒毀了的諾頓》指一座英國鄉間住宅遺址,《東柯克》是艾略特的祖先在英國居住的村莊,《干薩爾維奇斯》是美國馬薩諸塞州海邊的一處礁石,《小吉丁》是17世紀英國內戰時國教徒的小教堂。這些地方都是詩人認為值得紀念的地方。每一首詩都模仿貝多芬的四重奏,有5個樂章。詩歌抒發人生的幻滅感,宣揚基督教的謙卑和靈魂自救。有的批評家認為,這是艾略特的登峰造極之作。
艾略特在詩劇領域也頗有成就,他試圖創立一種現代的詩劇模式。劇作《大教堂謀殺案》(1935)的主人公是12世紀的大主教貝克特,劇本肯定了宗教獻身精神。他的其他劇本還有《全家重聚》、《雞尾酒會》等。艾略特還是一個重要的文論家,他寫有著名的文學論文《傳統與個人才能》和《詩的三種聲音》等大量評論。他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見解,如作家要有歷史感,作家不能脫離文學傳統但可以以自己的創作去豐富和改變傳統,詩人應該去尋找“客觀對應物”等。他在《圣林》和《論詩與詩人》等文章中還提出了詩歌創作與評價的原則。這些見解對新批評派有很大的影響。
資源下載Preludes (完整版)下載
本文地址:http://www.hengchuai.cn/writing/essay/99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