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器-北大英文系系主任致新生
很多人說英語是個工具,它仿佛比別的外語更有用,就像武俠小說中的神奇兵器,你揮舞著它可以一路過關斬將,在未來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現在更有各路專家細細開發出各種專門用途的武器,編排了各種陣法中的套路,于是“經貿英語”、“旅游英語”、“科技英語”、“法律英語”等等鋪面林立,這個學習法、那個學習法,經吆喝聲不斷,一時間令人眼花繚亂,對于那些準備踏上事業征程的年輕才俊來說,更是無從判斷誰家的兵器更有神力。不過,大學的英文專業教育則應該是另一個天地,欲進來的人不能把它僅僅視作獲取工具的手段,里面的教師更不能把英語系辦成銷售“利器”店鋪。否則,我們所進入的就不能算作大學的英語系,而是某種培訓班,就像電腦班和駕校,能教給我們時代青年必備的一兩種職業技能(能同外國人比較流利地談話,能寫比較正確的英語,能讀懂一些文獻等等)。再說,在偌大的英語市場中,完全可以找到“性價比”更合理的方式來滿足這樣的要求。我們必須負責地對考生說,如果你堅決認定英語只是一門工具,你來上英語系只是為了學會“手藝”,那么北大英語系并非十分經濟劃算的選擇。
也許你要問,北大英語系怎樣看待英語呢? 我們認為,一種語言乃是一個世界。我們成長在漢語的世界里,世界在我們眼里是中國人的世界,觀察、描述、反省這個世界的時候,我們是在漢語的籠罩之下,展現在面前的是獨屬于這個民族和這種語言的一些特質。這也是為什么會說漢語的中國人還會上中文系的道理。而學習英語,是使自己在那些由羅馬字母壘起來的句子里發展出完全不同的眼光,看見完全不同的世界。當我們能夠在這兩個世界之間自由穿梭時,我們會發現世界的豐富遠超過自己的想象,渺小的自我被置入一個更大的精神空間、被嵌入更深厚的歷史層面中。這些都不是僅僅把英語當作簡單的工具所能得到的。此外,通過充分接觸文學經典,能夠使學生在自如地應用英語這門語言同時,更要感悟西方悠久的文化精髓及獨特的思維方式,從而在自身修養不斷冶煉的過程中將中西方文明傳統融會貫通。英語系不應當只是教人學會說流利英語的地方,北大英語系的教育宗旨更不止于此。
孔子說:“君子不器。”所謂“器”就是指只能適用于某一狹窄領域的專長,而一旦領域稍有變更、境遇稍有變化,專長便失去了“用武之地”。而“不器”則指不專限于一門手藝的通才,是那些識見高、器局大、能夠通瞻全局的人才。北大英語系力圖培養的正是這樣的人。這不等于說,英語的“器”可以不利,“藝”可以不精。正相反,我們所強調的扎實功底是機械的技能培訓難以達到的。“不器”也不等于說,年輕學生入學后,可以身在英語系,而練就別的許多系科的“十八般武藝”。北大確實鼓勵學生輔修其他科目,學生也必須在其他系完成所需的選修學分,而且北大的許多學科都是國內最好的;綜合大學的這個優勢是專科外語院校無法相比的。但是就我們系內的教育而言,我們仍不認為“英語+經濟(或法律、國際政治、計算機等等)”便是我們的培養目標。所謂“不器”是貫穿于英語“學科”疆界之內的大理念,是體現在課程設置、教材、課堂教學等各個環節中的文化境界和底蘊。
英語之重要,無須我們多說,大到加入世貿組織、舉辦 2008 年奧運會和 2010 年世博會等國家的大事,小到電影、網絡、流行文化,可以說中國的現代生活無不與英語息息相關。中國人的整體英語水平也是“水漲船高”,今天,能說幾句英語的人多得多了,非英語專業出身而能說一口好英語的也大有人在,不少中學乃至小學就已聘請了外籍教師教英語,大學所有系科的學生必須繼續學習英語并通過國家設立的英語考試。但這樣的大好英語形勢也可能正是考生的困惑:既然哪兒都能學到英語,我干嗎非要到大學的英語專業里來學英語呢?到北大來,僅僅因為圖一塊名牌嗎?盛名之下,其實如何?事實上,近年來確有一些考生將國際經濟等系作為第一選擇,只是分數不夠才“落到”了英語系。個人選擇自然無可厚非,但如果做出這種選擇是出于對英語系想當然的誤解,那么無論你上還是沒上英語系,都有可能與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擦肩而過。
我們就從職業訓練層次說起吧。 20 世紀 80、90 年代,北大英語系有多名本科畢業生經過嚴格的考試,進入了外交部的譯員訓練班,又在那里經過了嚴格的訓練,成為活躍在外交場合的翻譯,一些系友更是成為重大國事和國家最高級外交活動的翻譯。例如, 1997 年江主席訪美、此后江主席在北戴河接受美國資深記者史華茲的采訪等,都是由我們的一位畢業生擔任全場翻譯的,她沉穩的作風,寬廣的知識面和流利到位的英語在美國主流媒體得到好評。這些優秀口譯人才的專業基礎是在本科階段打下的,他們展示的可能是口頭的能力,但背后有扎實的根基,必須經過長期的、十分專業的訓練才能獲得。北大英語系的傳統和特色之一就是廣泛的閱讀和寫作,素質提高了,口語水平也會提高。 從筆語表達能力看, 20 世紀 90 年代中后期以來,剛進校門的學生水平不但沒有像社會英語水平那樣“水漲船高”,反而還有所下降。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學的英語教育越來越成為應試教育,學生多年來習慣于做選擇題,也習慣成自然地把英語能力等同于打勾畫叉了,甚至動輒傲視“英語”學科。但同學們想過沒有,高對勾率培植起來的自信讓你們漏掉了什么?那是通過語言之門讓你進入的一個全新的世界!這好比說阿里巴巴還沒有聽到“芝麻芝麻快開門”的秘訣,只憑著那雙無法透視山洞內珍寶的凡人肉眼,就傲慢地斷言眼前的山不過是座禿山,荒山,騎著毛驢顛顛地走開了!
“山洞里的珍寶”首先讓人聯想到物質財富,在當下,對財富的憧憬大大影響了家長與考生對專業的選擇,有些人干脆是從專業名稱的“含金量”來判斷的:于是,同“經濟”、“金融”沾上邊的專業就自然具有了最大的吸引力。至于“英語”,如果純粹就是把英語學學好,沒準對出國有利,對進入跨國企業有利,但如果一個系非要在“英語語言”之后加上“文學”兩字,那恐怕就要嚇退一些人了。社會上普遍對“器”(或曰“珍寶”)過分倚重,使我國教育傳統中的“不器”層面越來越淡出人們的視野。然而考生與家長可能有所不知:最利的利器可能正是握在具有“不器”境界者的手中。我們先別忙著打算盤,把“山洞里的珍寶”換算成錢幣;不妨試用文學的思維,把“珍寶”看作一個隱喻,那么“珍寶”的涵義就豐富得多了。它可以指隱藏和含蓄在英語語言之中的另一個世界(你不經過嚴格的訓練就根本看不見這個世界);也可以指心智才能的充分發育。曾經有一位耶魯大學的院長說過,心智才能( intellectual faculties )“是看到事物之間關聯的綜合能力,是權衡和比較因果關系的能力,是客觀、全面地審視事件的能力”,他認為正是通過“學習歷史和古代經典科目”得到訓育的這種智性“造就了商界或任何普通領域中那些富有創見的領袖人物。”換言之,著眼于智性開發(“不器”)的教育,是“廣博的人文教育”,其廣度使學生出校門后有更廣泛的適應力,其深度是造就棟梁之材的根本。再說,這種教育并不排斥物質財富,它不但要在遵守規則的前提下造就更多的社會財富,也在同一前提下給個人帶來豐厚的物質回報。
考生和家長也許會問,真的嗎?我們可以說一個基本事實:從恢復高考以來的二十多年中,北大英語本科畢業生有相當一部分去美國或其他地區深造,其中許多人留在美國或其他國家發展。不論去了境外還是留在國內,大部分本科甚至碩士畢業生所從事的并非“文學”類工作。如果說,早些時候的畢業生通常選擇外交部和其他國家部委、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國家單位的話,那么現在的選擇更加多樣化,一邊有人去金融企業、跨國或合資公司求職任職,另一端則有學生想著上研、直博等等。我們從不諱言,我們的專業訓練就是以“文學”為主,兼修語言學和文化方面的各類課程,這是使英語系能夠有資格成為大學“學科”的根本條件。而廣義的“文學”也包括人文學者必讀的思想、哲學、宗教等方面的經典論述,許多都涉及西方文明的要素。在北大讀英語專業,要比其他兄弟院校的閱讀量大得多,所讀篇目的思想內容深厚得多,分析、論述類的寫作量也大得多。除了確保本系學生相對于其他系科的學生而言能站在研究西方、認識世界的最前沿,學習文學和語言學等課程更是智性訓育的有效手段。比如,文學課程可以培養關注細節又能深入思考的習慣,培養善于發現問題的敏銳目光、能夠辨析紛繁線索之間的關聯以及設計通盤解決問題之有效步驟的清醒頭腦,也能夠幫助你把話說清楚,把思想有效地表達出來,做到言之有物,言物相得。這種能力是繼續學習的能力,是游刃有余地應對復雜環境挑戰的能力。在大學階段經歷這樣的人文教育的人,無論進入商界還是接受進一步的職業教育,都會很快進入角色,如魚得水。更何況許多中學生還懷著將來做一名思想家、學者或作家的夢想。莎士比亞所代表的世界不可能讓你變的單薄、空虛、無用。
1980 年代初有位學生,北大英語本科畢業后又獲英美文學碩士,專門研究古英語和中古英語文學,懂得多門古代文字,后來去了哈佛大學英文系讀博士,古英語史詩《貝奧武甫》就是由他直接譯成中文并做了大量的注釋。可他很快又在耶魯大學獲得法學博士,并力挫大批競爭者進入香港大學的法學院執教,后回美國法律界從業,專事知識產權等方面的法律業務,并兼哈佛法學院客座教授。近年來他寫的法學書在國內得到好評。 90 年代后期,有兩位文學學得出色的本科生畢業后分別直接進入耶魯大學法學院和商學院攻讀博士。有不少畢業生去了中國銀行,他們不是擔任外事翻譯,而是直接從事金融業務,有的已經是獨當一面的負責人了,而查一查經歷,有的在北大英語系讀了七年文學。從英語系本科走出去的一些人還成為知名人物,包括著名詩人、著名記者、商界翹楚、外交界領導人等等。英語系畢業生中在各行各業取得成就的例子舉不勝舉,這是個人的聰明才智和努力的結果,也和北大英語系的辦學思想與實踐分不開。 我們更不能忘記,北大英語系也培養了有資格從事大學專業英語教學的大批教師,而且很長時間以來,北大的英語專業都是我國英美文學研究專才的搖籃。
如果考生的認識總不能超越英語作為簡單工具的概念,那么我們相信國內許多大學的英語系科和外語院校都會滿足你得要求。但是,僅一個“工具”系,怎可能做到與大學的其他系科“等值”?似乎稱作“系”都有些勉強。而北大英語系作為在中國第一名校中構造人文底蘊的一塊強有力的奠基石,有著自己的份量。北大英語系的魅力,在于它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崇高的學術聲譽,在于它名家云集的師資力量和嚴謹求實的治學態度,更在于它對學生思想靈魂的塑造和精神 人格的熏陶。 1862 年北大英語系前身京師同文館開辦后的一百四十多年間,許多在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都曾在這里任教,比如胡適、吳宓、梁實秋、葉公超等大學者都曾擔任過英語系主任的職務。他們教書育人,傳播西學,致力于國人意識的現代化。象林語堂、徐志摩、郁達夫、錢鐘書、朱光潛、卞之琳、楊周翰和李賦寧等著名學者都曾在英語系執教,在學生們的心中留下了不朽的印記。這些前輩對近代中國的文化思想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直接或間接影響了我們的歷史與文化的走向。我們每一個現代中國青年的血液中都可能有一點屬于他們的東西,我們可曾想到這些?
近二十年來,前輩傳下來的精神香火以更強的勢頭得到延續。現在我們的師資主體是一批畢業于國內外名牌大學的中青年學者,許多人都在各自的領域成為國內同行中的佼佼者。我們的教師 學識淵博,治學嚴謹,老教師 無論成就多大,都 平易近人,不擺架子;年輕教師則成為與學生經常交談和論辯的益友。在他們身上,有一種獨特的精神魅力和人文氣質,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 北大英語系是國內極少數不把入學學生當作孩子的外語系,而把他們當成即將成年、獨立,有嚴肅的探索興趣和智性渴求的青年。因此,我們最最歡迎的學生是愛思考的,對智性問題感興趣的,能適當超脫實用、功利的考慮并在一定程度上認同我們的教學理念的學生。我們自己也會為了這樣的學生而更加投入地按照與國際接軌的方式改進我們的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 最后,讓我們看看一名北大英語系學生寫下的幾句話。這些感想不僅表達了這位同學的心聲,也代表了英語系教師努力的方向:
“這里有博學寬厚的師長,更有聰敏勤奮的學友。這里有的是學園的嚴謹踏實,少的是追逐潮流的急功近利;有的是揮灑激揚的空間,少的是機械簡單的訓練。這里對我們的期待,遠遠不止于專門的外語人材;這里更給予我們成就健康完整人格的營養。這里帶給我們的,將不僅僅是一份令人艷羨的工作,更是一顆豐盈美好的心靈。我們獲得的不僅僅是扎實的語言功底;我們還在文字的空隙里窺見大師們思想的光芒。這光芒或許微茫而零星,然而執此前行,它指向的卻是生命最深處的喜悅和溫暖。”
本文地址:http://www.hengchuai.cn/writing/method/42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