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華語,而且很有自信(中文譯文)
“早起的鳥兒有蟲吃”這句話,對有意到中國提供金融服務的新加坡銀行界來講,有很現實的意義。在中國第二輪經濟發展來臨的浪頭中,未來將不再是外國直接投資唱“獨角戲”,隨之而來的將會是財券投資紛紛涌入中國,為中國中產階級提供個人投資、理財服務和創業基金的融資。
此刻,中國正在逐漸整頓金融秩序,隨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版塊的重要性日益明顯,如果新加坡人無法掌握進軍中國市場的有利條件,極可能出現“看得到卻吃不到”中國金融市場大蛋糕的窘境。
新加坡的私人銀行業務專才當然有足夠競爭條件在中國大展拳腳,然而培養銀行界通曉華語的專才,卻是我們必須迎頭趕上的關鍵。我在香港看到不少在跨國銀行高層服務的管理人員是從歐美學成歸來的中國人,他們是真正懂得國際游戲規則,又了解自己故土的人。新加坡的金融機構可以選擇吸引一些這樣的人才,但長期還是需要培養自己的金融雙語精英。
當然,更重要的是,先要改變這個行業對待華文的偏頗心態。
過去我因為會講華語和讀華校的背景,時常被銀行的同事或者大學的同行“看不起”;他們認為我老“土”,不識時務。時至今日,一些人還持有對受華文教育者的錯誤看法。
長期處在英文主導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中,我的華文教育背景甚至往往被同事同行有意無意地“輕視”,一些人戲稱我為“Chinaman”(中國佬)。然而,我們應該著急的反而是如何改變這些人的心態和狹隘觀念;他們停留在歧視華文的錯誤水平上,最終將吃大虧。
相對于同儕施加的無謂壓力,在講英語的大環境中以母語表達自己的想法,我從來不覺得丟臉,因為我有自信,我更珍視中華文化的價值。也正是因為我一直努力的尋找能夠講華語的機會,今天才能以華語流利表達我的所思所想。任何語文,包括母語,就是學了久而不用亦是會荒廢的。
我認為那些“半路出家”,順應中國起飛的趨勢為商業利益學習華語,卻從來不努力理解中華文化的人,如果不好好調整看待華文的功利角度,勢必無法面對和抵擋將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后所產生的沖擊,從而無法和中國人“平行地”打交道。
華文在新加坡的地位肯定要大力提升。如何改變一部分新加坡人對母語的排斥,以讓他們了解政府對母語教育的堅持是絕對正確且有遠見的,為政者、公務員、專業人士必須以身作則,糾正看待華文的錯誤包袱。
今年3月,我曾經在一個證券交易所主辦的研討會上不經意談起,現在有許多本地馬來人不太會講馬來話,當時在場的聽眾紛紛表示驚奇和不理解。然而當我提出“在座華人有多少個能很好地以華語表達?”時,全場頓時鴉雀無聲。
一個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現況是,一些親朋好友總是好心“勸”我應該多在英文電視頻道露面,因為他們認為中文臺和華文報檔次太低。
10多年前,我在銀行界工作的同事會覺得拎著印有牛車水商店中文店名的袋子上街“很見不得人”,其實到了今天,一些本地華人還是不愿改變“華文總是低英文一個檔次”的偏見;在他們心中,永遠揮不去牛車水紙袋既可悲又難堪的錯誤陰影。其中不難推測的是他們對自己先輩到新加坡求生活的艱辛歷史缺乏理解,對母語的重要性無法認同,對中華文化沒有共鳴,更關鍵的是對新加坡中西文化交融的特有優質信心不足!
?作者是南大中央銀行政策研究部主任、南大亞細安經濟研究部主任、華文報咨詢團成員
英語 散文 文學
本文地址:http://www.hengchuai.cn/writing/essay/44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