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 Walks in Beauty
She Walks in Beauty
by Lord Byron
She walks in beauty, like the night
Of cloudless climes and starry skies;
And all that's best of dark and bright
Meet in her aspect and her eyes:
Thus mellowed to that tender light
Which heaven to gaudy day denies.
One shade the more, one ray the less,
Had half impaired the nameless grace
Which waves in every raven tress,
Or softly lightens o'er her face;
Where thoughts serenely sweet express
How pure, how dear their dwelling place.
And on that cheek, and o'er that brow,
So soft, so calm, yet eloquent,
The smiles that win, the tints that glow,
But tell of days in goodness spent,
A mind at peace with all below,
A heart whose love is innocent!
譯詩一
她走在美的光彩中
查良錚 譯
她走在美的光彩中,象夜晚
皎潔無云,繁星漫天;
明與暗,最美妙的色澤
呈現在她的儀容和秋波:
耀目的白天只嫌光太強,
它比那光亮柔和而幽暗。
增加或減少一份明與暗
就會損害這難言的美。
美波動在她烏黑的發上,
或者散布淡淡的光輝
在那臉龐,恬靜的思緒
指明它的來處純潔而珍貴。
呵,那額際,那鮮艷的面頰,
如此溫和,平靜,而又脈脈含情,
那迷人的微笑,那容顏的光彩,
都在說明一個善良的生命:
她的頭腦安于世間的一切,
她的心充溢著真純的愛情!
譯詩二
她走在美的光影里
楊德豫 譯
她走在美的光影里,好像
無云的夜空,繁星閃爍;
明與暗的最美的形相
交會于她的容顏和眼波,
融成一片恬淡的清光——
濃艷的白天得不到的恩澤。
多一道陰影,少一縷光芒,
都會損害那難言的優美:
美在她綹綹黑發上飄蕩,
在她的腮頰上灑布柔輝;
愉悅的思想在那兒頌揚,
這神圣寓所的純潔、高貴。
那臉頰,那眉宇,幽嫻、沉靜,
情意卻勝似萬語千言;
迷人的笑容,灼人的紅暈,
顯示溫情伴送著芳年;
和平的、涵容一切的靈魂!
蘊蓄著真純愛情的心田!
1814年6月11日拜倫首度在好友James W. Webster的引薦下,到Lady Sitwell的家中,在舞會上與其表妹霍頓夫人(Lady Wilmot Horton)相遇,當時這位寡寡的美麗夫人仍在服喪,穿著“一件金箔閃爍的黑色晨服”(a mourning dress of spangled black),她美麗的容貌,優雅的儀態,令詩人怦然心動,第二天便寫就了這首膾炙人口的She Walks in Beauty,留下了他驚艷時的心情。
詩人簡介喬治?戈登?拜倫(George Gordon Byron)(1788-1824)
英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杰出代表。1788年1月23日出生于倫敦,父母皆出自沒落貴族家庭。他天生跛足,頗受母親溺愛,自幼多愁善感。十歲時,拜倫家族的世襲爵位及產業(紐斯泰德寺院是其府邸)落到他身上,成為拜倫第六世勛爵。哈羅公學畢業后,1805-1808年在劍橋大學學習文學及歷史,他是個不刻苦的學生,很少聽課,卻廣泛閱讀了歐洲和英國的文學、哲學和歷史著作,同時也從事射擊、賭博、飲酒、打獵、游泳、拳擊等各種活動。1809年3月,他作為世襲貴族進入了貴族院,他出席議院和發言的次數不多,但這些發言都鮮明地表示了拜倫的自由主義的進步立場。
劍橋大學畢業后,曾任上議院議員。他早在學生時代即深受啟蒙思想影響。1809-1811年游歷西班牙、希臘、土耳其等國,受各國人民反侵略、反壓迫斗爭鼓舞,創作《恰爾德?哈羅德游記》。其代表作品有《恰爾德?哈羅德游記》《唐璜》等。在他的詩歌里塑造了一批“拜倫式英雄”。他們孤傲、狂熱、浪漫,卻充滿了反抗精神。他們內心充滿了孤獨與苦悶,卻又蔑視群小。恰爾德?哈羅德是拜倫詩歌中第一個“拜倫式英雄”。拜倫詩中最具有代表性、戰斗性,也是最輝煌的作品是他的長詩《唐璜》,詩中描繪了西班牙貴族子弟唐璜的游歷、戀愛及冒險等浪漫故事,揭露了社會中黑暗、丑惡、虛偽的一面,奏響了為自由、幸福和解放而斗爭的戰歌。拜倫不僅是一位偉大的詩人,還是一個為理想戰斗一生的勇士;他積極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參加了希臘民族解放運動,并成為領導人之一。
從1809-1811,拜倫出國作東方的旅行,是為了要“看看人類,而不是只方書本上讀到他們”,還為了掃除“一個島民懷著狹隘的偏見守在家門的有害后果”。在旅途中,他開始寫作《恰爾德?哈洛爾德游記》和其他詩篇,并在心中醞釀未來的東方故事詩。《恰爾德?哈洛爾德游記》的第一、二章在1812年2月問世,轟動了文壇,使拜倫一躍成為倫敦社交界的明星。然而這并沒有使他和英國的貴族資產階級妥協。他自早年就知道這個社會及其統治階級的頑固、虛偽、邪惡及偏見,他的詩一直是對這一切的抗議。
1811-1816年,拜倫一直在生活在不斷的感情旋渦中。在他到處受歡迎的社交生活中,逢場作戲的愛情俯拾即是,一個年青的貴族詩人的風流韻事自然更為人津津樂道。拜倫在1813年向一位安娜?密爾班克小姐求婚,于1815年1月和她結了婚。這是拜倫一生中所鑄的最大的錯誤。拜倫夫人是一個見解褊狹的、深為其階級的偽善所宥的人,完全不能理解拜倫的事業和觀點。婚后一年,便帶著初生一個多月的女兒回到自己家中,拒絕與拜倫同居,從而使流言紛起。以此為契機,英國統治階級對它的叛逆者拜倫進行了最瘋狂的報復,以圖毀滅這個膽敢在政治上與它為敵的詩人。這時期的痛苦感受,也使他寫出像《普羅米修斯》那樣的詩,表示向他的壓迫者反抗到底的決心。
拜倫在1916年4月永遠離開了英國,一個傳記作者說他“被趕出了國土,錢帶和心靈都破了產 ,他離去了,永不在回;但他離去后,卻在若恩河的激流之旁找到新的靈感,在意大利的天空下寫出了使他的名字永垂不朽的作品。”
1816年,拜倫居住在瑞士,在日內瓦結識了另一個流亡的詩人雪萊,對英國發動統治的憎恨和對詩歌的同好使他們結成了密友。
拜倫在旅居國外期間,陸續寫成《恰爾德?哈洛爾德游記》(1816-1817)、故事詩《錫雍的囚徒》(1816)、悲劇《曼弗雷德》(1817)長詩《青銅世紀》(1923)等。巨著《唐璜》是拜倫最重要的一組詩,半莊半諧、夾敘夾議,有現實主義的內容,又有奇突、輕松而諷刺的筆凋。第一、二章匿名發表后,立即引起巨大的反響。英國維護資產階級體面的報刊群起而攻之,指責它對宗教和道德進攻,是“對體面、善良感情和維護社會所必須的行為準則的譏諷”,“令每個正常的頭腦厭惡”,等等。
但同時,它也受到高度的贊揚。作家瓦爾特?司各特說《唐璜》“象莎士比亞一樣地包羅萬象,他囊括了人生的每個題目,撥動了神圣的琴上的每一根弦,彈出最細小以至最強烈最震動心靈的調子。”詩人歌德說,“《唐璜》是徹底的天才的作品--憤世到了不顧一切的辛辣程度,溫柔到了優美感情的最纖細動人的地步……”。《唐璜》寫完第十六章,拜倫已準備獻身于希臘的民族解放運動了。
這是詩人一生最后的、也是最光輝的事業。他既憎恨發動的“神圣同盟”對歐洲各民族的壓迫,也憎恨土爾其對希臘的統治。1824年,拜倫忙于戰備工作,不幸遇雨受寒,一病不起,4月19日逝世。他的死使希臘人民深感悲痛,全國志哀二十一天。
資源下載本詩朗讀音頻下載
本文地址:http://www.hengchuai.cn/writing/essay/99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