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洛勇——美國教授中國星
王洛勇1986年出國留學,在美國多年打拼后,因6年連演2478場名劇《西貢小姐》,而成為蜚聲國際的百老匯華裔表演藝術家,被美國《紐約時報》等媒體贊為“百老匯的百年奇跡”,“填補了百老匯歷史上沒有亞洲人演主角的空白”。2001年回國,登上中國話劇舞臺,主演他的第一部話劇《孔已己》。2003年出演電視劇《林海雪原》中的楊子榮。近幾年活躍在電視熒屏上,塑造了不少經典形象。
在美國難忘的事:
(1)86年圣誕為省1美元地鐵錢,徒步到心中的“圣殿”——百老匯,并發誓終有一日自 己會成為百老匯劇中主角,讓美國人知道中國人也會演戲
(2)95年7月4日以《西貢小姐》主演身份站在百老匯的舞臺上
追求:把中國優秀的戲劇、文化介紹到西方,使西方觀眾正確地認識、了解、欣賞并接受中國的傳統高超藝術
夢想:讓中國優秀的文化藝術真正融入國際強勢文化中
在百老匯練就職業范兒
他夠隨性,與觀眾的見面會上可以連唱帶跳地表演音樂劇中的任何一段情節。
他夠認真,為了演上“百老匯”,不惜花三年時間含著石頭練習英語發音。
他夠幽默,居然聲情并茂地爆料著自己曾被人稱為“口臭王”的糗事。
他就是王洛勇。因為毅力和坦率,他成為了百老匯第一華裔演員,6年連演好萊塢名劇《西貢小姐》男主角兩千多場,被美國《紐約時報》等媒體贊為“百老匯的百年奇跡”。這次,備受矚目的話劇《簡?愛》的男主角羅切斯特敲定了他。
國家大劇院1號排練廳,《青年周末》記者與這位百老匯大腕有了一次親密接觸。他的認真和職業范兒令人吃驚,而這些在外人看來職業得有些夸張的舉動正是他在美國這20多年來練就的“成果”。
一塊石頭練就標準英語
作為《紐約時報》挑剔評論員筆下的“百老匯百年奇跡”,“9?11”前王洛勇主演的音樂劇《西貢小姐》大幅海報曾經懸掛在世貿中心頂樓的觀光大廳里,他主演的音樂劇《西貢小姐》成為去紐約旅行的客人必看的節目。在梅蘭芳時代,外國人到北京,“逛故宮,吃烤鴨,看梅蘭芳的京劇”是必須的功課,而在1995年~2001年王洛勇連演《西貢小姐》男主角的6年時間里,去紐約沒有看過王洛勇演戲,那就不算到過紐約。
有今天這樣的成績,從一個只能說幾句英文的藝術留學生,到能成功地站在百老匯的舞臺上,王洛勇付出了太多。如今話劇同行聊起他的敬業和刻苦,也都是少見的口若懸河。
“我第一次見王洛勇是上個世紀的事了。”6月7日,國家大劇院1號排練廳里,話劇《簡?愛》的導演王曉鷹聊起王洛勇的職業范兒侃侃而談。
1998年,王曉鷹去美國專程看了王洛勇的戲,在王洛勇辦公間里的一塊兒長條形石頭引起了王導的注意。“這塊石頭長約三四厘米,一頭窄,一頭寬。我問他這是干什么用的,王洛勇就給我講了關于這個石頭的故事。”
1983年王洛勇抱著對戲劇的夢想離開中國去美國學戲劇。在百老匯摸爬滾打多年后,王洛勇終于找到了自己認為很適合他的角色——《西貢小姐》中的男主角。為了得到這個角色他花了整整三年的時間。
“當時王洛勇把這個角色所有的臺詞、歌曲、舞蹈全部學會了,在后面一大半的時間他一次一次地去考這個角色,但都沒有過關。他就去問制作部門為什么還是不行?人家告訴他身為一個亞裔演員,他的英語有口音。后來英語專家告訴他‘你們亞洲人說英語后槽牙開合的程度不夠’。于是,王洛勇就一門心思練起了發音。”王曉鷹一邊說著一邊張開嘴模仿著說英語時的口型。
“有一天,他偶然看到這塊石頭,就覺得這個寶貝可以幫助他練英語。平時他把石頭放進嘴里,每次練到一定極限他就在石頭上刻一個標記,掌握自己后槽牙開合到一個什么程度的時候能發什么樣的音。我看演出的時候他的語言比英語為母語的演員臺詞還好。”“我們想聽聽王洛勇用后槽牙說英語”,《簡?愛》的見面會現場,一位觀眾提議道。
“OK,那我現場翻譯一段《簡?愛》的臺詞吧。”王洛勇坐在沙發上,不打磕巴地用英語說著羅切斯特的臺詞,記者閉起眼睛聆聽,真的很難想象這是一個中國人在說英語。以至于表演完,王導感嘆道:“太不容易了,他腦子里都是中文臺詞,這完全是同聲翻譯。”
王曉鷹話音剛落,一向沉默寡言的《簡?愛》女主角袁泉也忍不住對《青年周末》記者評價起自己的搭檔來。
“《西貢小姐》是一部特別讓人震撼的戲,我當時在百老匯看這部戲的時候,后半段我一直在流淚,你看到那么有魅力的一張華人面孔,真的很震撼,從來沒敢想過和這樣一個有分量的人合作。”
袁泉說在排練前一直挺忐忑和王洛勇這樣的大腕兒合作。“當天王老師從美國回來是凌晨4點多到的北京,中午11點他就進了排練場。我以為他會非常疲憊,估計見面打個招呼就回去休息了。沒想到他進了排練場就開始對詞。第一次對詞,他不像我們坐在一堆,把詞捋一遍就行了。他是完全進入狀態了,當時讓我特有壓力,我心想我都準備了一個多星期了,怎么還是游離著。王老師進組后,一下子讓這個戲有了精神。”
其實,王洛勇告訴記者,他這次回國出演《簡?愛》,特別有壓力。而其中最大的壓力來自于中國觀眾最為熟悉的、由著名演員喬治C?斯科特主演的70版電影《簡?愛》。很多朋友都和王洛勇開玩笑說,“你能競爭得過給羅切斯特配音的邱岳峰老先生嗎?”為了讓自己能找到角色的感覺,排練時他總穿著厚厚的馬靴,似乎全然忘記了排練場里30多攝氏度的高溫,他甚至都做好了挨罵的準備。
一段“雷人”糗事養成刷牙習慣
“聽說現在國家話劇院排練場經常傳出喜刷刷的聲音,大家沒事就聚在一起刷牙,他們說這是你帶來的百老匯的習慣?”《青年周末》記者向王洛勇求證起最近話劇圈里熱議的奇怪事件。
“哈哈哈”,王洛勇大笑幾聲,這個看似奇怪的舉動在王洛勇的解釋下成為“職業的正常習慣”,而這也正是他在百老匯學到的職業習慣之一。
“在一起演戲,氣味必須相投!”王洛勇說自己在百老匯的時候,演戲前甚至會詢問女演員對香水的喜好,然后噴灑在自己身上。
“那為什么要不停地刷牙呢?”記者還是揪著這個奇怪的現象不撒手,生怕被他遮掩過去。
看記者窮追不舍,導演王曉鷹湊過來壞笑著補充:“剛開始看到王洛勇在盥洗室刷牙,我奇怪啊,想著是不是早上沒來得及啊。后來我發現不是,一天他要刷上幾次,后來就演變成他帶一大排牙刷,劇組的演員們一起刷。這個還是你自己說吧……哈哈。”
“為什么要這樣呢?我往回倒著說。”王洛勇吊足了記者的胃口,幽默地講述著這其中的“雷人故事”:“我之所以在工作中對刷牙這么重視,是因為我在美國上大學的第一個月里面就受到了重創。”
那時王洛勇在波士頓大學正在學習《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第二場戲“新婚之夜”。他把這段戲的臺詞背得滾瓜爛熟,但是幾天過去了卻沒有女同學愿意和他一起搭戲演朱麗葉。他很納悶地去問老師這是為什么?老師卻反問他:“你不知道是為什么?你太臭了!你有口臭,你平時洗牙嗎?”王洛勇特疑惑地說:“洗牙能洗干凈嗎?我刷牙,我每天都刷牙!”
“你是根本沒意識到自己有口臭,對吧?”《青年周末》記者問道。
“沒有,真的一點兒都沒意識到。”王洛勇撇了撇嘴,無奈地搖了搖頭說,“后來老師建議我去看看牙醫。就這樣一團霧水的我去了波士頓大學的附屬醫院看牙。更雷人的事還在后頭,牙醫看完后,憋足了一口氣對我說:‘啊,你的牙得做手術,牙根的結石太深,已經侵蝕到你牙床的骨頭上了。’醫生說治療下來的費用挺貴的,但是我可以免費治療。我一點兒都沒猶豫地回答‘當然免費’。醫生又試探性地問我‘你可以來兩次嗎?三次行不行?’我哪知道這完全是個陷阱,正等著我跳呢。”
第二天王洛勇就去醫院了,醫生并沒有讓他去診所,也沒讓他躺在牙醫室里的床上,而是帶他去了一間教室。一推門,眼前的景象王洛勇慌了,他發現教室里面坐了20多個學生,醫生跟同學們說:“我終于在你們畢業典禮之前找到了一個牙質很好,但牙根非常壞的病例,你們能處理好他的牙你們就可以畢業了。”
“我就那樣被他們折磨了,因為一個學生只能洗兩顆牙。”王洛勇現在回憶起那段故事還是忍不住會哈哈大笑,他說:“弄完牙的第三天,我走進學校,電梯里,一個同學主動跟我打招呼‘Hi ,you are good(嗨,你看起來很好)’,我就納悶為什么我今天就感覺好了?結果中午下課后,三個朱麗葉都來找我演羅密歐。我就問其中一個女同學‘我真那么臭嗎?’那女同學皺皺眉頭說‘真的很臭,只要你從我身邊走過,不用看,就知道你來了’。我在百老匯不僅為戲劇舞臺做出了貢獻,也為牙醫教育做出了貢獻。自那以后我就想為了給中國人爭光,我一定要把牙弄好。”
王曉鷹導演一邊笑一邊補充說道:“我有一次去廈門大學的集美學區,陳嘉庚紀念碑上刻著他在民國時期用了很大的精力教中國人基本的衛生習慣,包括每天晚上要洗腳,每天要刷牙,這是人的文明最基本的衛生習慣。這些對于一個藝術創作者來說不僅僅是一個基本的衛生習慣,更是一個職業素養,也是對對手尊重的一種表現,更是為了把藝術創作氛圍營造到最好,所以在這點上我感謝王洛勇帶給我們的啟發。”
因為我不會英語
11歲,王洛勇孤身一人去外地一所戲曲學校學習京劇;17歲,因受傷和變聲,不得不改行,到武漢音樂學院主修樂器,畢業后當了一名“洋吹鼓手”;24歲,赴上海戲劇學院報考話劇表演專業,畢業后留校擔任教師;28歲,他只身來到美國學習西方戲劇。
王洛勇踏進了路易斯安那大學的戲劇系。可他英語實在不行,美國教授說什么,他全然不懂。教授向他提問,他都一律回答“YES”。后來教授看穿了他的“西洋鏡”,就對他說:“你聽不懂,就不必再來上課了。”
王洛勇這次也同樣微笑著響亮地回答:“YES。”
既然“YES”,王洛勇就真的被學校除名了。這給了王洛勇當頭一棒,他走投無路,只得以教太極拳為生。這一年,他偶然有機會參加《國王和我》的演出,恰巧波士頓大學戲劇系主任也在場觀賞,她對王洛勇的表演贊不絕口。她特地到后臺看望王洛勇。她驚異地發現王洛勇幾乎不會英語,“為什么你在演出的時候,英語說得那么流暢?”
“我是一句一句摹仿著說出來的。”
主任更為驚奇,“能摹仿到就像很懂英語一樣,也是一種表演天才啊!”
系主任問王洛勇在哪個大學讀書,王洛勇不好意思地說,他給學校勸退了。“為什么?”
“因為我不會英語……”
“會英語的可以找出幾千幾萬個,可表演天才,在幾千幾萬個人當中也難找出一個!路易斯安那大學不要你,我們波士頓大學要!”
王洛勇想,一定要珍視這樣一次極好的深造機會。他蓄發明志,不學會英語,就絕不剪發!他整整一年沒去過理發店,以致發長過肩,像個印第安人。
1989年,王洛勇拿到了波士頓大學戲劇系的碩士學位,隨后他便去威斯康辛州的米爾沃基大學擔任表演教師,開始教美國人學表演了。以前是王洛勇向美國人學習,如今是美國人向王洛勇學習。
網友:王先生談談您是怎么學英語的?
王洛勇:使勁學、拼命學、一絲不茍地學,學到你煩了還不夠,要學到你周圍的人都煩你了,學到你情人都煩你了,學到你媽覺得你有神經病了,學的周圍的人都覺得你不正常了。因為我覺得語言是個環境的事情,尤其在國內這個地方,我當時在上海戲劇學院學英文的時候我覺得沒有用,因為我覺得沒有動力。后來直到去美國了,我就開始學的時候,我就發現了,有些人用眼睛一看我,我就不自信了,我就覺得好像在評價我,覺得我好像崇洋媚外了。
王洛勇:這樣也沒有全心全意地學。就是有時在深夜之前,夜深人靜了,爸爸在隔壁打著鼾,我覺得學的特別好。在學校里學就有壓力,我覺得學英文首先要明白你為什么要學,你說你在中國做一些普通的事,生意也很好,你也不到國外做生意,那沒必要學了。
王洛勇:如果說你想當翻譯家,如果你想當雙語主持人,當非常好的一個演員,當一個非常好的CEO,當一個非常好的公共關系公關這樣的人,你定下位來,為了這個學我覺得有動力。千萬別說大伙兒都學外語,我也學,我不學外語好像不時髦。我覺得可以定兩個目標,第一為什么要學外語?第二為什么要學外語,可以調換一下,反正你總有一個目標。
主持人:現在學生們學外語的時候,恰恰像您說的那樣,他們沒有目標,或者是目標不是很明確。
王洛勇:你現在學外語的時候,你應該明白,你是學生啊,你喜歡化學的,你要不要拿諾貝爾獎,如果說你是學網絡的,你想不想再成為第二個比爾蓋茨,搜狐CEO也挺厲害的。我的意思是你在學你的專業,最大限度像橡皮筋一樣把你的理想拉開,最大的可能在哪里。
王洛勇:就像我們登山一樣的,如果你登山不看到山頂,心理有一個目標的話,你沒有覺得離目標的距離縮短的話,你是沒有動力的。人在這個社會上我覺得要定一個目標,短期目標、長遠目標,近期可實現的,要一步一步走過去,肯定能學成的,肯定的。
在我近幾年回國拍戲、教學的過程中,經常有人問我:“你是怎樣學習英語的?”
“去美國學的啊?” 我調侃地答道。
對方無奈地:“我沒那個條件!”
“哈哈,那就沒法兒學了...”我玩笑地。
其實這是個記簡單而復雜的問題!因為學習英語,的確很簡單,沒有捷徑可走。要想學好它, 就得花時間,多多的練!你先得問自己“為啥要學它?”建立一個自己相對能實現的目標對于學的勁頭、恒心有很大的作用。因為在學習的過程中,每天都會有很多次能讓你泄勁的因素出現。若沒有明確的目標,很容易讓你找到理由松懈學習/甚至放棄最初設立的學習計劃和雄心!
同時,你還得有個能準確教你吐詞發音的老師,否則你講出來的英語會讓人聽不懂。就像任何一個考進戲劇、電影、廣播學院的學生一樣,在學習中文臺詞時,要在好老師的指教下,反復練習才能改掉鄉音,講出一口漂亮、標準的“普通話”!這部分,你就得死練,當然,這比“菲爾普斯”的游泳訓練還是輕松多了!
另外,你要為自己建立一系列很好的學習教材內容,所謂好教材就是要有那些能讓你感興趣的學習內容:找一本你最喜歡的小說、電影、歌曲、戲劇、甚至一段精彩的獨白、演講詞反復閱讀,甚至找出一段背誦下來等等!這些內容能讓你愛學它,想學它,不學不舒服!同時在學習中,你還得把自己“整個”的人生經歷和你所學到的所有知識與英文學習內容結合起來。這個過程十個較為復雜的過程了。
記得我初到美國留學時,英語真的是很糟糕!在國內學得些簡單詞句在跟美國生活學習完全不夠用,特別是在跟美國的老師、同學交流時,多數情況時聽不懂,鬧出了太多太多的笑話。每次跟美國人的交談都因我不夠了解他們的話題,或我無法徹底明白他們問題的內容而中斷。特別是當我有時遇到過些美國人因聽我對美國的許多文化不了解,而問我些中國的文學古典作品和傳說故事時,我的有限英文表達方式,使我再談我們自家文學作品時,變得是那樣的“無知”。至今我對自己都耿耿于懷……!
后來我在美國波士頓大學臺詞老師告誡我,每天只要學好一個字,幾個月下來就會有好基礎了。可我覺得那樣太慢,時常想快學點兒、多學一點兒,結果每次這樣耍小聰明,結果在課堂上都會顯得心慌意亂,讓老師狠批一通!
前不久,我有幸地讀到了幾本“孫悟空、孟姜女、白蛇傳”英文版本的書籍。這是由一家活躍在中國—美國之間《金桃子圖書公司》出版的一個“中國題材圖書專輯”。他們不僅出版了上述幾本書,同時還出版了許多其他各類、并又能適合于各年齡段人閱讀的英文中國Classic文學作品。那些曾經是那般輝煌,但如今似乎顯得有些古遠的文學作品,經他們用英文那么一轉換、融合,那些簡練的英文措辭和許多具有十分現代意識的詞匯,使我在幼年時讀過的中國幾大名著,頓時閃出了現代的色彩!
啊呀,我可真是生不逢時,當年剛去美國留學時,我若能讀到這樣的中國文學作品該多好啊!它不僅能幫助我更好地學習、自如地地弘揚中國文化,同時還能讓我在跟那些對中國古典文學有一定了解的美國人交流起來更加容易了。
其實,近些年來,從全世界都在關注中國。在美國兩千多所大學中,至少有一半的大學里有亞洲系,在那里我們可以隨時遇到不僅能說寫中文的美國人,有很多人對中國各種譯本的“三國、水滸、紅樓夢、道德經、易經、孫子兵法”等一系列古典文學作品早有了解。其實,美國有許多知識分子對中國很感興趣。他們當中有許多人對中國的歷史、文華、文學走早有涉獵…雖然他們對作品的理解會跟我們有些出入,但他們至少對那些作品中的故事和精神知道一二。
記得前不久在國內上演美國動畫片《功夫熊貓》,盡管影片中有幾處尚可斟酌之筆,但我們不得不佩服如今的外國人對咱中國內涵了解的深刻之境。像美國的微軟的創始人比爾.蓋茨就曾稱他的微軟是建筑在中國文化的《陰陽學說》之上的;美國紐約那位世界著名的房地產大款:創普先生也對中國的《易經》極感興趣;美國前國防部部長鮑威爾將軍就是《孫子兵法》崇拜者之一!
許多年前,我曾在美國的一份刊物上讀到一篇調查報告,當時在美國大約只有幾千名高中生學習中文,如今許多的美國高中都把中文作為學生的外文選擇之一,在奧運前我了解到,在美國如今大約有上百萬人在學習中文。隨著中國經在濟的不斷發展和近來越來越多的中國留學生走向世界,而我國近幾年英語學習的人數也在急劇增加。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在學習英語,不要說在校學生們了,就連許多在街上擺小攤的外來打工妹們也能流利自如地說一口與自己買貨有關的英語,有的甚至都可以自如地與八國聯軍的后代們在市場里PK了!
學習語言的過程,其實是個學習文化的過程。光能說記些文字單詞僅僅是學習語言的開始。當你開始能夠用文化內容與人交流時,如從一系列的優秀古典、現代的文學作品內容中著手,我相信會讓你學習英文,變成一個更有趣、更快和更能有質量的享受過程。當今,一個全世界人民更加關注和向往學習中國文化的熱潮必將在全球的范圍內迅猛開始,我們要掌握一些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的英文詞匯,這不僅能幫你在與世界有人交流中更能排上用場,而且還能在這樣日復一日的積累中,使你更快地走進那個你想學好,但又感到陌生的英語世界中去了!
up-close 王洛勇(上):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TEzMDk5MzI=.html
up-close 王洛勇(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TEzMDkyNzY=.html
本文地址:http://www.hengchuai.cn/writing/method/43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