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欣—好花朵須從選種做起
劉欣是國家一級播音員。1997年畢業于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1996年5月代表中國大學生首次參加在倫敦舉辦的國際英語演講比賽,獲得冠軍。1997年8月進入中央電視臺海外中心英語新聞欄目工作,先后擔任編譯、記者和主持人。曾主持過多場大型直播節目,包括央視元旦晚會、北京奧運會倒記時2周年特別節目、2008殘奧會吉祥物發布儀式等。
現在為中央電視臺英語頻道新聞節目主持人,日常直播的節目包括《環球瞭望》、《英語新聞》、《新聞一小時》和《今日亞洲》等。英語熟練,發音標準,曾多次任全國性英語演講比賽的主持人和評委。持有法語高級資歷證書。可用土耳其語對話。曾獲獎項包括2001中國新聞政府獎。
劉欣——老師不老 一年一度的CCTV杯又要開始了。這應該至少是我主持的第五屆CCTV杯了。回想起來,從參加第一屆全國性的演講比賽并代表中國學生第一次參加世界性的演講比賽并且獲得冠軍到如今已經有十二年的歷史了。在這十二年里,我以各種身份參與了大大小小幾十場演講比賽,從最早的21世紀杯,到CCTV杯,到希望之星,我擔當過主持人、辯論員、評委、頒獎嘉賓等等等等。一不小心,我成了一個英語演講的“權威”。
權威大部分是多數人推崇出來的,不過臉皮厚的也可以自封。我不想標榜自己比較有良知,說自己屬于前者。不愿意把自己比成專家的原因是——專家年紀一般都比較大了!可不知不覺間別人對我的稱呼還是變成了“劉老師”,甭管我愿不愿意。一開始我還會謙虛一下,時間長了發現謙虛不得,特別是當別人鐵定了把你當成“權威”的時候。當你擺手婉拒的時候,你往往已經冒犯了那個人,因為你在顛覆一種公認的秩序,而對大多數人來說,這種顛覆并不受歡迎且浪費時間。于是我教會自己習慣于“老師”的稱呼,就當自己是一個權威吧,老糾正別人怪累的。
扯遠了,我想說的是“老師”這個頭銜是不能白受的,這也是為什么大多數人嘴很甜的原因,因為為人師你就有為人師的義務。在大家對我的興趣還沒有被我的懶惰和不作為完全消磨光之前,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那點東西吧,再不說恐怕就沒人聽了:)
好吧,首先為什么十二年前的那個幸運兒是我而不是其他人?1996年我不僅獲得了全國大學生英語演講比賽的冠軍,還打敗了以英語為母語的選手,獲得了當年世界英語演講比賽的冠軍。
這個問題已經成了歷史上的一個謎點。我獲得全國大學生演講比賽的冠軍有很多爭議;據說(其實消息來源相當可靠,因為第二天的一份英文報紙上白紙黑字寫著呢),身為評委的當時的英國大使夫人就很看重來自北大的一位女選手,認為如果只有一個人能代表中國去倫敦參加世界英語演講比賽,那么機會將屬于她,而不是我這個當天比賽最高分的獲得者。原因是她似乎有更高的文學修養和底蘊,更能引起古典文學愛好者的共鳴。而我相比較之下代表了一種更流行甚至有些膚淺的文化,就像美國的好萊塢相對于英國的學院派。但是在經歷了一個比較沉悶的上午之后,我的直白與幽默加上我相當成功的演講,喚醒了評委和觀眾們的興奮點,讓他們看到了他們一直期待看到的希望。再加上我是下午的第一個選手,先入為主,冠軍自然落到了我的頭上。
好在去英國比賽的名額有四個,否則我說不定真的去不了,歷史說不定也會被改寫——因為我不僅去了,而且得了冠軍,雖然這一次同樣不無爭議。哈哈,多么具有戲劇性!我通過了預賽打入決賽,最后像一匹黑馬,出人意料地得到了評委選出的冠軍頭銜,而觀眾投票的結果是一位澳大利亞的女選手。原因?觀眾喜歡她超過了喜歡我,因為她確實表現比我好,是一個非常有潛力的演講者和辯手,以至于評委預測她可以成為一個善辯的國會議員。可是我還是獲得了三位評委們的垂青,他們給出的獲獎原因之一是“she caught our attention the moment she stepped onto the stage”。而我清楚地記得我上臺說的第一句話是“I think it’s a perfect stage for my speech today because there is a mirror right behind me and the topic of my speech is – The Mirror and I”!
我這短短的一句話如何有這樣的魅力?讓我們把鏡頭拉開,從一個遠景去看整個事件——那是十二年以前,如果說中國現在剛剛開始被世界理解的話,那么當時西方人對中國的認識是微乎其微(2002年我去法國還有人問我中國人還抽不抽鴉片)。一位來自中國的女大學生,身著一身剪彩合體色澤淡雅的旗袍,操著十分地道的口音,對著世界各地的聽眾娓娓道來她對自己和周圍世界的感悟。她還有一種隨機應變的幽默感,從一個再普通不過的舞臺上找到打諢逗趣地靈感,等等等等。對三位資深的評委來說,這應該是一部超現實主義的電影,帶給他們的思索和啟發遠比一個能說會道的比賽選手來的深遠。
他們的選擇也許沒有得到大多數在場觀眾的支持,卻被證明無比的英明。這個冠軍不僅是頒給我的,更是頒給一個成長中的中國。也正是因為把冠軍頒給了我,他們向數目眾多的中國英語愛好者打開了一扇希望的大門,極大的激發了他們學習英語,學習英語演講的熱情。我當天的表現雖不完美,卻給了他們一個足夠的理由。
這是十二年后我對那場事件的最有說服力的解釋。可惜還沒有機會再見當年的一些當事人,從他們口中聽到他們的版本。不過,那似乎并不很重要,重要的是那個事件改變了我的命運,也非常代表性地凸顯出我的人生軌跡:平穩卻總是充滿小小的曲折,我矛盾所以我存在。
一九九六年五月的那一天,當我坐在位于英國倫敦世界英語聯合會(ESU)總部比賽現場的第一排,聽到評委念出我的名字、宣布我為當年世界英語演講比賽冠軍的時候,我沒有意識到我的生活將開始新的一頁。我甚至沒有任何第一反應,好像聽到的是別人的名字。我到英國去是為了見世面,從沒有奢望能得什么名次。就像當年新中國第一次參加現代奧運會時,周總理給出的指示:只要升起中國國旗就是勝利!我能代表中國學生第一次參加世界英語演講比賽就是一個大大的進步,誰也沒想到我能打敗以英語為母語的選手取得了冠軍!
沒有預期的好消息來地如此突然,令我有些不知所措,我竟然沒有第一時間向遠方的家人和學校報喜。當時還沒有手機,越洋電話又那么貴,回國再說吧。出國之前一個英國外教把我介紹給他在倫敦的一個女友,于是我只是輕描淡寫地給她打了個電話,告訴她我得了冠軍!她興奮地向我祝賀,我還覺得有點小題大做。國內得知這個消息應該是從組織者那里,反正我沒有通報任何人。回想起來很可笑,好像這是一個壞消息,不愿意讓別人知道。
回到國內,我受到了令我有些難以適應的禮遇,中國日報社和英國使館的領導專門到機場去迎接我,代表中國參賽的四個學生中我明顯成了主角。這令我很不適應。在機場貴賓間我神經質地情緒波動起來,仿佛在英國受到了很大的委曲,用言語難以表達似的,弄得別人也有些不知所措。現在看來,當時我的舉動十分地正常:突然成名對一個二十出頭的女孩真的是一個挑戰,想想幾個月前的我,生長于一個安靜的江南小城,考入一個以寧靜治學著稱的江南學府,有幾分天賦,卻沒有什么壯志,滿足于一首好歌、一本好書能帶來的愉悅和平靜,突然間我被推倒了舞臺的最前端,撲面而來的鮮花、掌聲和榮譽讓我幾乎站立不穩。
每當我想起這一段日子的時候,我真希望曾有一個“mentor”般的人物,能手拉手教我怎樣度過這樣不平凡的日子。當然學校的老師和父母也給了我不少的輔導和關懷,但是沒有人告訴我在這樣的時候該怎樣調整自己,該怎樣面對媒體,面對同齡人,面對自己,或者說誰也沒有這樣的經驗和能力。父母并不懂英語,他們沒有想過他們的小女兒,那個從小積極好動卻從沒拿過第一名的小女兒這一次拿了一個沉甸甸的冠軍。他們坐在觀眾席中和大家一起去聆聽她比賽的經歷,感覺到他們的女兒這一次自己走得很遠,走到了他們觸及不到的世界里。
于是,我用自己的方式迅速蛻變著,沒有太多思考的時間和余地,我稚嫩的言行也成了各種推論和猜測的原材料。當別人問及我將如何使用學校給我的豐厚的獎金的時候,我由于沒有任何準備,便回答到:“It’s a private matter.” 過了一段時間,這句話被引用在一個英文報紙對我的報道中,不過卻變成了“It’s a profit matter!”由于過度興奮和勞累,我在北外的一次演講過程中出現眩暈,不得不下臺休息,結果有人說我故意裝的!不要問我原因,因為我也實在想不出任何站地住腳的理由。
這就是成名的煩惱。你不能再做你自己,因為別人已經把你當成了另一個人。如果你繼續做原來的你,就需要為之付出一些代價。我不愿也不能放棄性格中的一些獨特的東西,只能接受這些東西不時地被放大、被曲解。唯一應對的辦法就是不斷的反思,不斷地審視自己,試著在自己的尺度和別人的尺度間找到交叉點。當我無法找到那個交叉點的時候,只能試著傲視它,同時抵御重心失衡的煎熬。
獲得這個演講比賽的冠軍把我推到了寒冷的高度,讓我輕易擁有了很多別人夢寐以求的東西,讓我嘗到了出名的甜頭,也讓我久久不能自拔。我無法想象如果十三年前我沒有報名參加第一屆21世紀杯英語演講比賽,我現在會身在何方,我的生活會是何面貌。現實是,我和英語和演講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
怎樣才能成為一個有說服力的英語演講者?光靠這樣的一個問題,就夠吸引眼球的。如果我說能給大家一個答案,那絕對能成就一本暢銷書。看看網友給我的評論和留言就知道,大多數人希望得到如何提高英語水平的指導。可是親愛的網友們,這些問題讓我有點為難,不是我吝嗇,不愿意和你們分享,而是實在無從談起。就好比你問一個醫生:“我感覺不太舒服,該怎么治呢?”
零八年上半年,我一直在給一個育兒雜志寫專欄,時間長了,卻發現自己寫不下去了,編輯催稿的郵件也沒有了。反思一下自己的寫作,原因很好找——我不斷地強調“育兒經”的誤導性,認為每一個孩子的情況千差萬別,一定要因人而異,我可以夸夸其談我的“育兒經”,前提是別的家長不能照抄,否則可能造成可怕的后果。這種有悖于育兒雜志初衷的文章,當然不受歡迎。不過因人而異這四個字的英明在另一個領域也得到了驗證。一個好友喜愛我家的裝修風格,于是欣欣然照搬了一些細節,結果大失所望,無論從色調、風格到具體工藝都有很大偏差,道理是一樣的。
所以,在分享我的“英語經”之前,先來鑒別一下你是什么樣的讀者吧。如果你只是偶爾路過,手捧一杯咖啡,如過眼煙云般把我拙劣的文字讀了又忘了,那么你的態度對了,因為你不會受到所謂“求知欲”的困擾,強迫自己一定要從我的經歷中學到點什么,最后也就不會失望而歸;如果你看了我的博客后想好好學習英語,那么,我很高興,因為這是一件好事,不過不要逗留,馬上開始尋找自己的路,幾年以后歡迎再來;如果你一心上進,卻苦于沒有成效,那么請注意,千萬別拿我“成功”的鑰匙,去試著開啟你未來的大門,因為我的鑰匙是量身訂制,而非萬能鑰匙。
言歸正傳,英語演講字面上看就是用英語來演講。什么是演講呢?英文和中文里有很大的不一樣。中文一說演講,給人的感覺就是在眾人面前慷慨陳辭發表一個演說,而在英語里“演講”卻涵蓋了一個很大的領域。一年一度的“CCTV杯全國大學生英語演講大賽”被翻成national English-speaking contest,字面意思就是“全國說英語大賽”。還有一個更準確的說法是English public-speaking contest。因此無論觀眾多少、是何場合,無論以哪種形式——發表演說,辯論,回答問題,朗誦,對話,還是說臺詞,讀稿子,只要是在公眾面前說英語就可籠統地稱為“英語演講”。
這種界定的區別就可以解釋一種對英語演講認識上的誤區:英語演講比賽看重的是一個人用英語表述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而不僅僅局限于演講這種形式中。在我的工作中,我做的是“English public-speaking”,而很少做真正意義上的演講(speech)。同樣對于普通人來說,做演講的機會很少,但是我們可能經常需要面對公眾發言。那么認識兩種活動的不同,對英語學習者來說又意味著什么呢?
劉欣學英語的故事 整理劉欣如何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再次明白了家庭的力量,或者是環境的力量,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是有因有果的,基本上沒有速成,是幾年乃至十幾年的積累,同時頂尖高手都是本行業訓練最刻苦的,并且需要外部的推動。好了,讓我們來看看李欣的英語到底是如何煉成的。
以下內容節選自劉欣本人的CCTV博客:
父親是鐵路安全工程師,學過俄語,卻從沒用過;母親在一家造紙廠當了一輩子質檢員。大姐是好學生的典范,以勤奮對待所有挑戰,當然是百戰不殆,如今早已移居加拿大。在外企打拚的二姐也是英文極棒,還自學過日語,法語和德語,所以對哪路來的神仙都不怵,堪稱在多語種間自由切換、游刃有余。我是老小,兩個姐姐開始學習英語的時候,我還沒太開竅呢,只記得當年跟著她們一起看英語教學節目《Follow Me》(跟我學),當時這是唯一的電視英語教學節目,影響了一代人。
從初一開始我和大家一起開始念ABC,對英語的親切感意味著我根本不用把她當成一門功課來學,上課的每一分鐘都是享受,下課也不用多花時間去復習,因為老師講的東西我已經聽懂了,這樣的良好的開端形成了一種巨大的動力。中學六年,我只有一次英語考試成績低于90分。
我同時慶幸,我在最開始學習的時候遇到了非常出色的老師,他們給了我一個堅厚的基礎。
我給自己定下的規矩是不管老師有沒有要求,我都要將每一篇課文熟讀成頌,我說到做到,幾乎背下了中學六年學過的所有英語課文。當時我并沒有意識到背課文會有多大的用處,回想起來才發現無意間找到了一個事半功倍的捷徑。背誦課文的過程就像梳頭發,從發根開始一個詞、一句話的往下慢慢捋,等通順了之后還需一遍一遍的反復梳理,直到梳子可以像洗發水廣告里一樣順著發絲滑落,那時全篇文章也像流水一樣從我的口中淙淙而出。
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語言點都會被關注,被理解,直到完全變成自己的東西。有時會有不順的地方,我也不會生拉硬扯,會先把它讓過去,等全文通讀了之后再回頭看,有的時候會不解自通。背誦課文的同時,單詞的發音得到了練習,單詞的拼寫得到了鞏固,句子的結構,動詞變位,語法,時態等都得到反復的錘打,直到被完整地印在我的腦海中。在考試的時候,我很快就能從腦海中的課文例句中找到相應的答案,而我對英語的感覺也在這日復一日的錘煉中越來越純正,越來越敏銳。
那是在1987年到1993年,那個時代沒有多少音像資料可選,也沒有什么外語廣播電視節目,只有電視上每周日播放的一部海外原版電影。我當時總是在父母都睡了之后一個人守在電視機前,用報紙把屏幕下方的中文字幕貼上,為了不吵醒家人,我只能把音量開得低低的,站在電視機跟前仔細聽每一句話,聽不太懂也愿意陪在電視機前直到困得不行。
在江南小城鎮江,沒有什么外國人可以接觸,當時也沒有什么先進的學習工具,只有選擇很少的原版卡帶,CD機并不普遍,什么復讀機MP3還沒被發明呢。我有幸得到了一盤叫《影子的房間》的歌曲磁帶,是誰唱得已經記不得了。在家里的錄音機上我把這盤磁帶聽了無數遍,直到可以把所有的歌背誦出來。當時的錄音機效果不太好,磁帶盒里也沒有附上歌詞,所以我只能聽清大概,“背”出來的歌當然也像是抽象派名畫一樣,只能在遠處欣賞。有一天被放寒假回家的大姐聽見了,她說你在唱什么呢?我不好意思地給她看了那盤磁帶,她覺得我很不可思議,什么都沒懂,卻唱得像模像樣,那種調子和味道簡直可以亂真!
要開出好的花朵就必須從選種做起。大一的精讀課真的從音標開始,每一個人的發音都會被檢閱一番,好地留下來,壞的撿出去,我的也不例外。記得系里特別強調這樣做的重要性,避免引起浪費時間的質疑。我受到過劉海平教授的批評,當然心里有所準備,不過我也同意這樣做確實是太重要了。學生來自全國各地,而各地的教學水平有所差異,在那個高考不考口語和聽力的年代,書面的成績實在不能反映出學生實際應用英語的能力。所以在開始任何深度學習之前有必要摸一下底,整齊一下隊伍,這是磨刀不誤砍柴工。現在所有向我請教英語學習的人,都會得到同樣的“治療”過程,語音是口語的基礎,沒有一個好的基礎,其他免談。
不過這個過程卻不是幾節課的事。十幾年之后,我仍然時常發現自己語音上的問題。
練習語音也是這樣,每一個音標先得都清楚了,完全變成自己的東西之后,才能發現更細微的細節和差別。整個過程有一點像人耳對于音樂的感知過程,你必須多聽,仔細聽,才能逐漸聽出不同的音樂之間的不同韻味。而這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決不是幾個月能完成的任務。這也是我給每一個希望快速提高英語的朋友的建議:語法和單詞量可以速成,但是語音和語調卻急不來,因為語音的正確與否需要你的嘴部肌肉和舌頭去適應一套全新的運動方式,功夫不到就是不行。
每個將英語學到頂尖水平的方法和歷程真的本質是相通的,但反之我國有太多的人曾經在英語學習路上努力過,奮戰過,但最后還是放棄了,每個人有每個人不同的故事。希望各個依然在英語路上前行的朋友們,無論如何不要放棄,同時多思考學習英語的本質到底是什么,自己的方法,時間,環境,基礎,理念,態度是什么,和頂尖水平的人相比自己的優勢在哪里,如何創造性地借鑒別人的經驗,走出一條有自己特色的英語征服之路。
主持人:
一做就是12年。當時作為沒有學過主持行業的主播,剛剛坐到臺子上的時候,會不會有一些拘謹、緊張,有這種感覺嗎?我不知道播英語新聞是什么樣的感覺,很好奇?
劉欣:
肯定是,現在我看當時的很多最開始播音的片子,那覺得非常稚嫩的,我想這個絕對是,但是當時不覺得,當時覺得這是自己最好的狀態。
主持人:
展現自己英語的一個很好的平臺。
劉欣:
當時自己對自己的認識也是很有限的,所以當時覺得那是能做到的最好的,現在看過來當然是很稚嫩,但是我覺得也有一個好處,我沒有那么多的條條框框,沒有那么多的教條。
主持人:
完全按照自己的風格去發揮。
劉欣:
是一張白紙,按照一開始眼睛盯著CNN、BBC的播音員怎么樣做,自己一步一步學過來的,很簡單,在白紙上畫畫的感覺。
主持人:
你剛剛說到在九幾年的時間參加第一屆的英語演講比賽獲得了冠軍,我相信你的這個英語水平確實是非常出類拔萃的,甚至是打敗了那些英語國家的選手。我也特別想向您請教一下,您覺得學習英語這么棒的秘訣是什么,因為很多大學生朋友非常喜歡你,是你的粉絲,覺得你的英語很棒,很迷人,能不能講講你的訣竅?
劉欣:
這個問題,這么多年都回答這個問題,但是每次別人問我這個問題的時候還要再想一想。怎么說呢,你必須把英語當成你生活的一部分來學,你必須用英語來生活,你才能把英語學到最好。但是這個對我來說,我是一種特例,因為我真的是這樣去做的,而且英語真的是我的一個熱愛的東西,它已經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我活了34年,我可以說從十歲開始就一直是這樣。
主持人:
你從很小就自己喜歡英語是嗎?
劉欣:
對,實際上比十歲還要早,因為我沒有上小學的時候,我的姐姐她們就開始學《跟我學》了,可能現在的80后、90后根本不知道,當時是中國最早的一套電視英語教材,當時是所有的人都在看這個節目,當時我還沒上小學,我的姐姐她們在學,跟著這個學。
主持人:
耳濡目染。
劉欣:
完全不懂的情況下就瞎說,但是自己覺得挺是這么回事的,我姐姐她們說你在說什么呢。
主持人:
外星英語。
劉欣:
當時覺得那種美。
主持人:
喜歡?
劉欣:
對,從那個時候開始就把英語當成一個任務去學,就這么多年,花了無數的時間在說英語,在用英語,在聽英語,在做夢,用英語做夢等等。這樣的話,你英語不可能學不好,我覺得是這樣。
主持人:
我覺得你說的這點挺重要,但是這種時候也是分人,因為語言這種東西可能跟其它學科不一樣,有的時候有一種天生的靈性,可能劉欣在這一點上靈性也比較高,又加上非常喜歡,把它當成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最后就出類拔萃了,真的讓人非常的羨慕。
劉欣:
這個我覺得確實是,個人和個人的情況不一樣,而且個人和個人的志向也不一樣,因為我完全是迷戀這一行,而且干的就是這一行,這是我的事業,所以我對它有過分的追求,但是我覺得對一般的中國學生來說,對一般的中國青年人來說沒有必要到這一步,有幾個人有必要把英語說成這么流利、這么標準,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做英語播音員,所以我覺得大家不要去苛求,很多時候,如果你喜愛,如果你有這個天性,你可以。但是如果說你真的覺得很困難,而且事實上你生活中并不要求你一定要英語說得那么標準,那么怎么樣的話,那不用去。
主持人:
不要跟自己較勁。
劉欣:
對,不用花這么長時間,那天奧巴馬在上海和青年人交流的時候,那些孩子的英語也很棒,但是不能說他們的發音標準,但是他們能足夠交流感情,當時奧巴馬就夸他們的英語很好,實際上對他們來講就夠了。所以我覺得這個完全有一個度的問題,每個人這個度確實絕對不一樣。
主持人:
只要自己付出努力就可以了,不要刻意的追求,反正你還是很幸運當時喜歡英語,最后做到了以英語為工作的主播的位子,可以把你漂亮的英語的發音展現給世人真,的是讓人很羨慕。后來我也看到你一直在主持CCTV的英語演講比賽,我覺得可能對你來講有特殊的意義,因為你就是從這個比賽出去的,后來又在這個比賽上當主持人,什么樣的感受,看到那些參賽的學生,是不是感覺看到你以前的影子?
劉欣:
確實是這樣,每次就會覺得重溫一下自己在臺上的那種感覺,但是我覺得特別是這么多年看下來以后,現在和原來對比已經很不一樣了,原來的那種感覺,實際上原來英語演講在中國是一個剛起步的時候,那個時候沒有人知道,當然我們可以從國外的一些演講去學,但是真正的中國學生英語演講英語辯論基本上沒什么認識,現在也才是一個慢慢普及的過程。所以當時,說老實話,我當時的演講還是比較稚嫩的。還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我一直認為當時我沒有視頻,就是我當時在英國演講的視頻,后來就在上個星期,在一個非常偶然的情況下,我一朋友說,劉欣你知道嗎,我找到了你在英國比賽的視頻,他說,有這段視頻嗎?他說,你只要在網上一搜就能找到。
劉欣1996年在倫敦參加演講比賽: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ePxN7HjBbVs/
本文地址:http://www.hengchuai.cn/writing/method/43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