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黄网站-免费黄网站在线看-免费黄色-免费黄色a-亚洲va欧美va国产-亚洲va中文字幕欧美不卡

手機版

姚小平——學外語全靠恒心

閱讀 :
姚小平簡介北京外國語大學博士生導師——姚小平

    祖籍浙江省平湖縣乍浦鎮,1953年3月23日生于上海。現為北京外國語大學外國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外語教學與研究》雙月刊主編,《當代語言學》、《語言研究》、《語言科學》、《外語學刊》雜志編委。沈陽師范大學、北外日本學研究中心客座教授,福建師大、西南師大、西北師大、東北師大等校兼職教授。無黨派。

姚小平學英語的故事

    我的英語基本上是自學得來的。父親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燕京大學的畢業生,學的是歷史。那時燕京很多課程用英語開設,學生無論讀哪一科,都不能不懂英語。而父親早年就讀于一所教會中學,英語本來就有基礎,后來又曾去洋行實習,還在中學、大學教過英語。可是不知為什么,在文革期間那樣空閑的年頭,他也沒有教過我;就連指點一二這樣的事,也記不得是否有過了。不過,他為我買了不少英文讀物、課本、工具書等,有些保留到了現在。但給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這些買來的書,而是父親自己譯的《天方夜譚》(The Thousand and One Nights,現在多稱《一千零一夜》)。那是解放前的版本,書頁已經泛黃,封面用布漿過,可惜抄家時被沒收了,沒能再討回來。
  我最早接觸英語,是在1967年進中學之后,所謂“復課鬧革命”,就是在那一年。老師教完二十六個英文字母,便開始領我們讀“Long live Chairman Mao! A long, long life to Chairman Mao!” 對這樣的中式洋話,大家起初還覺得新鮮,但很快就失去了興趣。加之英語老師的江浙口音很重,怎么聽也像在唱滑稽,而不像是外國話。不過我還是覺得蠻有意思,而且有一天,我突然對音標著了迷,心想:這東西倒不錯,把它掌握了,就能讀出每個英文詞的音,再學會查字典(這比學音標還要簡單!),英語不就學會了么?這是我開始學外語后產生的第一個天真的想法。于是我抄下幾十個國際音標,拿去問父親,可沒想到他一個也讀不出來。他說,他們那時侯根本就沒學過這種東西。他的回答讓我非常失望。這怎么可能呢?不懂音標,怎么能學英語,怎么學好英語呢?那時的我,就是這么幼稚,連音標只是幾十年前的發明,而英語卻有幾千年的歷史這個簡單的道理,竟然也不明白。
  從父親那里得不到幫助,我只好去找弄堂里一個復興中學的高中生,向他討教音標的讀法。靠了他的點撥,費了一番工夫,我終于把音標學會了。可是一開始,由于老師的關系,也由于缺乏聽說的環境,我的發音肯定是很糟糕的,以后聽了英語廣播,才逐漸糾正過來。模仿發音的能力想必是一種普遍的語音能力。一個人如果能夠把一種外語的語音語調學得像模像樣,那么他學起其它外語或者方言來,多半也能把發音模仿好。實際上,很多人都具有這種普遍的語音能力,所以能夠掌握正確的語音語調,說一口好聽的英語。但也有一些人,怎么都學不像,口音很重。只要不妨礙理解,語音語調略差些,也沒有太大的關系。就像說普通話,從我們江浙人口中說出來總不免帶一點吳音,但一般不會影響交際。就語言的構造來看,語音終究只是它的外殼,詞匯和語法才是實質。
    現在人們學英語,面對鋪天蓋地的教科書和教輔材料,要為怎樣選擇、鑒別而發愁。我們那時候卻省心,不存在這一問題。1970年,我隨大批上海知青下了鄉,來到黑龍江省嫩江縣的一個山村,住土坯房,誰土炕,干各種農活。那是真正的農家生活,整整八年,那樣的日子很無奈,也很浪漫。我的第一本英語教科書是謝大任主編的《醫學英語》第四冊。不是因為我喜歡那里面的醫學名詞,而是因為根本就覓不到別的教科書。
    到1972年,上海人民廣播電臺開辦了“廣播英語”節目,這樣我就可以利用回滬探親的幾個月,跟著電臺讀英語。只是那時還沒有錄音機,返回農村后,便失去了收聽廣播英語的機會。好在我有一架不錯的收音機,可以收到BBC、VOA、Radio Moscow等許多外臺的英語節目。這架收音機伴隨我度過了許許多多個日夜,我的英語聽力很大程度上就是它幫我練出來的。如今常有學生問,“聽力應該怎么練?為什么我總是聽不懂?”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如果聽力不好,一般說來應該到兩個方面找原因。
  第一,如果有一篇東西,里面一些關鍵的詞我們不認得,或者對其中的句型不熟悉,語法關系不明了,那么聽的時候就時不時會卡殼。所以,足夠的詞匯量和句型、語法知識是聽力的基礎。也就是說,良好的聽力首先取決于熟練閱讀。
  第二,假如我們讀一篇東西,既沒有生詞,也沒有句型語法方面的困難,可是聽的時候還是跟不上,反應不過來,那肯定是因為聽得太少。堅持多聽、反復聽,時間長了自然就能聽懂。我們通過閱讀學到的詞匯,或者背下來的詞,雖然可能記得很牢,但是在聽的過程中,要在一瞬間把它們從記憶庫里調出來,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不斷操練。
  從聽不懂到能聽懂,中間會有一個似懂非懂的過程。這個過程在有些人會長一些,在有些人則短一些。無論怎樣,都不要放棄努力。保持閱讀習慣,擴大閱讀面,逐漸聚積詞匯,同時堅持經常聽。最好每天都聽。像做任何事情一樣,信心非常重要:只要相信自己能聽懂,就終有一天能聽懂。某一天你會突然發現,自己在聽力上有了一個飛躍。這是我的切身體會。
  經過幾年積累,到1975—76年的時候,我看英文的《北京周報》已經很少遇到生詞。可是很長一段時間里,聽電臺的英語廣播,思維卻跟不上,明明聽起來像是熟悉的詞,不是意思想不起來,就是辨不清詞與詞的關系。有一陣子,我聽英語廣播簡直上了癮,整日整夜地聽。因為在農村的最后兩年,我得了一份好差事,當了知青集體戶的火頭軍,于是就有更多的時間學外語。白天做飯、收拾園子時,我總開著收音機;夜晚躺在被窩里,插上耳機,則能聽得更專心。不知有多少回,醒來時發現收音機里還在說話。常有老鄉來串門,好奇地問我總在聽些什么,我就說,這是“上海話”。(要知道,那年頭收聽外臺是要冒風險的,叫做“偷聽敵臺”,足以被戴上反革命的帽子!)就這樣過了許多日子,有一天夜里,我聽著聽著忽然開了竅,感到聆聽廣播無非就是在讀一本書,詞語一個接一個在眼前跳出,呈現為清晰的視覺符號。能有這種感覺,或許也是因為聽和讀有著密切的關系吧。總之,那真正是一次質的飛躍,這之后,雖然仍會有聽不懂的時候,但大都已是內容的問題,語言本身的問題不多了。
  剛才說,要想聽懂英語,詞匯量要足夠大。那么,怎樣才能更快更牢地記住詞匯呢?這也是初學外語者常問的問題。我想起自己初學的時候,跟大多數學習者一樣,也曾為怎樣記憶詞匯而苦惱,并且也沒有什么好的方法,無非是把生詞、短語抄在紙片上,每天誦讀幾遍。起先我給自己規定了一個量,每天至少背記多少個生詞。憑借年輕時的好記性,一開始按照“指標”強記單詞,保持相當的進度并不難。但到了一定階段,我發現新詞越來越難記,不得不放棄了定指標的做法。那時并沒有象樣的教科書,更沒有好的讀物,于是我便讀起英漢詞典來;邊讀邊對詞語做些歸類,比如把諺語歸作一類,把慣用語專門抄在一起,把動植物名稱、金屬名稱、親屬稱謂等等分別抄錄。這樣把詞典讀過一遍,做了詞語摘編之后,腦子里過去零碎分散的詞匯像是變得整齊而系統了,相關詞語的各種聯系也清楚了。那時分類集中背記過的詞匯,有些知道今天還能脫口而出。
    我那樣把英語詞典當作書來讀,現在看來精神足可嘉許,而那行為本身則不足仿效。現在大家學英語,大可不必再捧著詞典啃讀;即使有時間、有興趣讀,也不必去做分類摘抄,因為市面上早就有了英語分類詞典(thesaurus)。但不管怎么說,我們學到的詞語,存入大腦詞庫(mental dictionary),想來總是分門別類儲藏的,而不會七零八碎胡亂堆積。只是我們看不見、也意識不到自己腦中的詞庫是什么樣子。所以,外語學到一定程度,就不妨有意識地把自己的詞庫清理、歸整一番,看看哪些東西磨損(遺忘)得差不多了,需要更新一下;或者還缺哪些東西,及時作些補充。這樣來清理自己的詞庫,也符合語言學的理論。語言學上有一種說法,叫語義場(semantic field),意思是,詞匯是一個大系統,里面又有許多中小系統、微系統。詞語都是一群一群存在的,意義相關的詞,例如上面說的各種疾病的名稱,處在同一個語義場中,就好象物理學上的場,磁場、電場、引力場之類,有一種特殊的力量把同屬一個場的所有成分捆綁在一起。
  語義場是詞匯存在的一種方式。在語義場里,詞與詞之間是類聚關系;同屬一個語義場的詞,是同時共現、并列存在的。一個個的語義場,好比大大小小的抽屜,里面整整齊齊地擺放著各類詞語,我們要用的時候,就打開抽屜去找。當然,這種找的過程可能只有零點零幾秒,是神經元(nerve cell)的活動。
    除了語義場、類聚關系,詞匯還有一種存在方式,也很重要,那就是組合關系。我們平常說話,就是根據一定的規則把詞匯組合起來,以構成句子。上面說,處于類聚關系的詞是同時共現的,而處于組合關系的詞,則是按時間的順序先后出現的。例如,“I drink water”這句話,三個詞必須一個一個地說。電視里的全國城市氣象圖,是二維平面的,所有大城市的天氣、氣溫都標在上面,可是從播音員的口里報出來,是一維的,只能一個一個城市來報。哪怕是外星人,假如會說話,也不能違背這一規律。自然語言的這種特點,稱為線性特征(linearity)。語言符號組合起來時,呈線性展開,跟時間的箭頭一樣向前延伸,是一個不可逆的(irreversible)過程。
    古人說:“一言既出,駟馬難追”,何以難追呢?就是因為我們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是不可逆的,像消逝的時間那樣,一去而不返。但我們平時使用語言,無論聽說讀寫,卻明明是可逆的([reversible)行為:同一個句子,可以反復說;同一句話,會反復聽到。這是為什么?就是因為,詞的組合關系是以詞的類聚關系為基礎的。“I drink water”這句話里的三個詞,分別屬于三個語義場:1、人稱代詞—— I, you, he / she / it;2、表示吃喝一類行為的動詞—— drink, eat, suck, bite, chew;3、指稱飲料、食物的名詞—— water, tea, coffee, food, fruit。正是由于存在著這類語義場,我們才能根據說話的需要,從中選擇適用的成分。當然,語法也不可缺,必須根據按照一定的語法規則,把選中的成分組織起來構成句子。
    認識到組合和類聚這兩類關系的存在,以及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詞語習得過程的某些奧秘。比如我們說“how are you”這句話的時候,并不是先到疑問副詞、再到系詞be、最后到代詞這三個語義場里面去找三樣東西,然后把它們拼裝起來,而是把這句話當作一個完整的單位來記憶的;存儲的時候是一個整體,調取、應用的時候也是一個整體。許多看起來屬于組合關系的詞語,如慣用語(set phrase)、套話(cliché)、成語(idiom)、諺語(proverb,saying),還有一些基本的句式(sentence pattern),在一個已經達到相當程度的外語學習者的腦中,都是作為語義場的成分而存在的,這樣,在調用的時候就很方便。
    為什么我們學習詞匯時,不能單個、孤立、零散地去背和記呢?原因就在這里。孤立的詞是沒有用的,況且詞也不會孤立地存在。詞要么存在于語義場中,要么出現在短語、句子里;類聚關系或組合關系,非此即彼。所以,我們記誦詞匯,要么成群成類地記,要么把它們放在句子里,連同句子一塊兒記。這兩種辦法,都可以用;交叉互換著用,效果會更好。道理其實很簡單,大家在學習過程中可以慢慢去體悟。
    我在這里談一點語言學的理論,還有相應的學習方法,希望這些對大家有用。但是對于我自己,這些只不過是wisdom after the event(馬后炮)罷了。我那時學英語,哪里又懂什么語言學呢?再說,即使懂得語言學,難道就能很快掌握一門語言嗎?不能!因為,理論只能起到導向、點撥的作用,而語言——特別是外語——主要是一種技能;要想學出一個模樣來,就要舍得花時間去學。初學外語,全靠恒心。那時,在鄉下,我身上總帶著一些抄著英語生詞和短語的紙片,走到哪兒讀到哪兒。在田頭,大伙休息的時候,我便掏出紙片,躲在一邊讀上一會兒。走路或坐車時,也念念有詞。一直到讀大學和研究生的時候,我還保持著這一習慣。但是,一開始需要堅持,是毅力問題,時間一長就成了習慣,好象哪天不這樣做,生活的節奏就紊亂了,缺了點什么。
    現在想起來,學習這件事情對我來說就跟打網球差不多。我打網球,已有二十年的球齡了!周圍人或旁觀者總說,你能堅持鍛煉,真有毅力。可是熱衷某個體育項目的朋友都知道,這根本就跟毅力無關。學習也一樣,一旦你喜歡上一件事,就不由得你不去做。所以,到如今,讀書、著述、打球,在我都已成了習性。每天到了哪個時辰,就做哪件事;工作、學習、生活,似乎有一種慣性在推動。我們學習一樣東西,一旦按照生物鐘的規律來進行,就會覺得輕松自在,不會有重負之感。
    外語學習是一項長期行為,需要經久不斷的投入。在時間的分配上,不怕每天投入的時間少,就怕中斷荒疏的時間長。我們現在學英語,將來還要學第二外語。很多人學二外,工夫沒有少花,可是不能持之以恒,最后都還給老師,前期的投入于是全白費,很不劃算。如果堅持數年,達到一定程度,就不會輕易忘記了。

姚小平談漢語與外語

    關于該不該學外語,學外語有無用處,外語對漢語的影響或干擾等等,學界坊間都有種種說法。我總覺得有些看法成問題,似乎是偏識,或屬于錯覺。不妨就在這里做點剖析。
    有人說,農村人學英語沒用。這個話似是而非。什么叫有用,什么叫無用?無論城里或鄉下,中小學生都要學歷史地理,對這一點從沒有人提出異議。三皇五帝、獨立宣言、亞馬遜河、珠穆朗瑪峰,知道或不知道,有大關系嗎?這樣的知識有沒有實用價值呢?學或不學,對日常、現實生活有什么影響?我們可能一輩子也不會登上珠穆朗瑪峰,但我們最好還是知道,她是世界最高峰,高度是8846米(最新的數字是8844米)。很多東西,我們并不因為它們沒有用,就不學不教。歷史地理、社會文化的知識必須有,外語的知識也應該有。
    退回兩百年,不要說中國農民,就連士大夫、讀書人,學洋文也有里通外國之嫌。但我們是現代中國人,外語是一個現代人知識結構的一部分。我們不學外語,或者沒有學好,那我們的知識結構就有缺陷。我這樣說,并不是就具體哪個人而言,而是把受教育者看作一個整體,缺了外語的話,知識結構就不完備。一個人如果沒有外語知識,他就跳不出母語這一生來固有的語言世界,他的語言世界觀就不免單一、偏蔽、狹窄。人類教育的目標總是理想化的,是要培養出完美、完整的人,只不過,從東方到西方、從古代到現代,標準不盡相同而已。西方歷史上,從古羅馬起就把外語(希臘語)納入教育范圍,不懂外語就等于沒有接受良好的教育;中國則很晚,在學校里普遍開設外語還不到一百年。所以直到現在,有些人的觀念還不能扭轉過來,覺得外語可有可無,常常抱怨它沒用。
  說外語可有可無、不必人人都學的人,多半是工具主義者。假如外語僅只是一種工具,那我們當然就有理由懷疑它的普在價值,似乎可以視工種、職業、用途而定,用得上就學,用不上則不必學。但上面說過,外語是現代社會教育內容的一部分,是構成現代人知識結構的諸要素之一,是幫助我們跨越母語樊籬、認識語言世界的途徑。我們可以學了不用,但不能不學。工具論是人類教育的大敵,大學如果都以工具論為轉移,就跟職業培訓機構沒有區別;中小學如果任由工具論蔓延,那就連音樂美術都不必作為通開課了。工具論也導致在很多大學,特別是理工科為主的大學里,輕視外語院系,潛意識中把外語教師貶為二等,以為外語只是技藝不是學問,外語院系的人只配做其他院系的服務生。
    還有一種說法,稱國人在學習外語上投入時間太多,以至忽視了母語的修煉,導致漢語水平整體下降。這也同樣似是而非。以為外語學習“擠占”了中文課的時間,恐怕是一個錯覺。從漢代到清末,兩千年里國人除了讀經書、作詩文、練書法,再沒有比之更重要的課業,科舉應試基本上也就是圍著這些內容轉。由于終日不離語言文字,古人的語言文字自然修煉得精純優美。
    現代完全是另一番情景:就以中學生來說,精力分布在各門課程上,數學、物理、生物、化學、歷史、地理、社會、哲學等等,還得學電腦、用網絡、發短信,電子游戲、卡拉OK不一而足,再加上學外語,分配給“語文”的時間能剩多少呢?“擠占”了母語讀寫時間的科目和興趣實在很多,外語充其量只是其中的一門,何以不怨其它,唯拿外語是問?
 “外語學好了,漢語卻差了。”——這又是一個錯覺。外語好,漢語差,兩者構不成負相關,否則怎么解釋清末民初以來許多學人,中文外語都極佳?母語和外語可以互惠互補,相得益彰。人們傾向于夸大外語對母語的干擾,卻忽視了學習外語的好處。學外語可以擴大母語的視野,增添母語的活力。從句法邏輯到概念詞匯,從成語表達到格言警句,現代漢語得益于外語之處舉不勝舉。有人會說,有些作家不學外語,文字也很好。但我覺得,如果他們把外語學到手,文字會更好,表達會更豐富更生動。漢語固然是一個奇妙富足的語言世界,可是外面大大小小的語言世界也很精彩,可心可羨、可學可取的東西很多。
 “漢語水平下降”這個說法,本身也有問題,至少是含混不清的。我們最好來辨別一下,是哪方面、哪些人的漢語水平下降了。文言或古文的水平下降了?那是當然,也不必為此感到可惜。知識分子的語言文字水平下降了?那似乎也是事實。曾經有老輩學者指出,“知識分子的語言文字知識,除少數專家外,顯然下降了許多”(《中華讀書報》2003年7月2日第9版胡邦彥文“從大處談語言文字”)。不過我覺得,這其中又有分別。比如有些中青年學者、研究生,書信文字往往很流暢,也不乏文采。可是一旦寫起論文來,就啰里啰嗦、疙疙瘩瘩,不但詞不達意,還會前言不接后語。反過來的情況也常見:有些學生寫起論文來有板有眼,語言也還暢達,卻不大會作輕松文字,信文寫得像公文。
    所以,不能泛泛地說他們的漢語水平下降了,要看是哪方面;學術語言和生活語言不是一回事。我甚至覺得,有時問題并不是出在語言本身上面,而是別的什么因素妨害了語言表達。例如這里說的兩類人,前一類人可能是欠缺邏輯思維,后一類人則可能是缺乏生活的情趣。當然也有些學者,嚴肅文字和輕松文字都作不好,這就很麻煩了,他們的中文怕是真的出問題了。但有問題不等于“水平下降”,也許水平本來就如此。

更多 英語學習成功故事、英語學習心得英語學習技巧英語學習方法,請繼續關注 英語作文大全

本文標題:姚小平——學外語全靠恒心 - 英語學習方法_英語學習方法總結
本文地址:http://www.hengchuai.cn/writing/method/43260.html

相關文章

  • 隨意學英語

    “隨意學英語”是北京大學英語系一些專家創造的一種教學方法。該方法認為,目前中國人學習英語中存在的問題是:1 學習動機較弱。因為英語不像母語那樣每天都用。2 復習量大。還是因為鍛煉機會少。3 教材可讀性不強,學生...

    2018-12-06 英語學習方法
  • 肖先蘭——自學英語攜子考大學

    肖先蘭簡介自學英語的中年婦女——肖先蘭 四歲時,她被送給別人當養女,寄人籬下的生活讓她吃盡了苦頭。成家后,她盡心盡力相夫教子。兒子惹下大禍后,她兩次向人下跪,請求學校保留兒子的就讀機會。她從一個英語文盲,自學...

    2018-12-08 英語學習方法
  • 如何提高英語閱讀速度

    閱讀理解題是NMET試卷中分值最高的題型,它能檢測學生獲取英語信息的能力及理解的準確程度,在某種意義上對考生試卷總分起著決定作用。理解的正確率和速度是閱讀理解成敗的關鍵。回顧多年的教學實踐,下面就如何提高高中...

    2018-12-06 英語學習方法
  • 學習雅思三步走

    如果你想考雅思,那么首先你必須對自己的英語水平先做一個測試,了解自己的英語水平處在一個什么樣的狀態。一般而言,雅思課程的學習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個是短期的計劃。準備時間大約是在一個月左右。當然,這個計劃對個...

    2018-12-07 英語學習方法
  • 張靚穎—堅強的“海豚公主”

    張靚穎介紹“海豚公主”—張靚穎 張靚穎(1984年10月11日-),中國女歌手,四川成都人。2005年參加湖南衛視舉辦的超級女聲比賽,獲得季軍。因張靚穎在比賽中唱出高難度的海豚音,所以其支持者賦予她“海豚公主”的美譽。賽后...

    2018-12-08 英語學習方法
  • 杜子華《英語成功學》- 重復是技能提升之母

    我在英語學習方面是十分幸運的。在下過硬工夫的過程中,我從未感到英語學習的單調和苦悶,也未感到英語學習有多么艱難。我讀過一些英語名家談體會的書,其中有中文譯本,也有英文原...

    2018-10-25 英語學習方法
  • 發音練習的方法

    完全學習(復習)發音 每個發音要練到無數遍, 讀到“爽”。 1.Are you free tomorrow? 你明天有空嗎?邀請別人出去聊天、吃飯、喝茶等的常用句。——Are you free tomorrow?——Yeah, we can go to see the movies.2. Be...

    2018-12-03 英語學習方法
  • 大師林語堂的英文學習要訣

    林語堂先生(1895-1976),以現代文學家、翻譯家和英語通著名,他一生共出版中文集三種,英文著作36種。他從中國人學習英語的實際出發,提出了一系列的英語教學方法和英語學習方法,至今仍然值得我們借鑒。 學習英文要訣:   一、...

    2018-12-04 英語學習方法
  • 英語學習經驗聽說篇
    英語學習經驗聽說篇

    我學英語已經十幾年了,從事大學英語教學也已有六年的時間。回顧一下自己學英語、教英語的過程,真有不少感悟,愿寫出來與大家分享,希望對大家有所裨益。一、興趣是前提 做任何事...

    2018-10-24 英語學習方法
  • 透析英語學習法

    “透析英語學習法“這一概念出自《把你的英語用起來》一書。此書由透析”英語學習法”創始人伍君儀和惡魔的奶爸(劉曉光)和著,書中大量講述“透析英語學習法”的具體內容。書中還提供了很多學習提高英語的方法和工具。...

    2018-12-07 英語學習方法
你可能感興趣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超大尺度激情啪啪人体 | 午夜欧美 | 一级做性色a爰片久久毛片 一级做性色a爰片久久毛片免费 | 日韩一级a毛片欧美一级 | 一级毛片欧美大片 | 加勒比综合 | 成人性版蝴蝶影院污 | 亚洲一区欧美二区 | 毛片免费观看日本中文 |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玖草| 在线视频中文 | 国产日韩久久久久69影院 | 久久久在线视频精品免费观看 | 日本三级韩国三级在线观看a级 | 国产成人91高清精品免费 | 亚洲精品第五页中文字幕 | 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 | 正在播放亚洲一区 | 不卡午夜| 亚洲干综合 | 91久久线看在观草草青青 | 三级毛片在线播放 | 久久天天躁综合夜夜黑人鲁色 |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538 | 在线a毛片免费视频观看 | 亚洲在线视频观看 | 九九九在线视频 |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永久在线 | 久久成人在线 | 手机看片1024国产基地 | 免费久久| 国产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97精品国产高清在线看入口 | 成人网18免费视频 | 国产精品美女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在线观看 | 男人的天堂黄色 | 中文字幕一二三四区2021 | 久久精品网站免费观看调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