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晃——名門“痞女”
洪晃 ,1961年生于北京。12歲時到紐約學習英文,1984年畢業于美國紐約州瓦瑟大學。洪晃是著名文人章士釗的外孫女, 著名作家章含之的女兒,著名導演陳凱歌的前妻,籠罩在這么多光環之下的洪晃沒有繼承大家閨秀的性格,卻練就了一副特例獨行,我行我素的態度,中西方文化的雙重熏陶使她有著驚人的藝術鑒賞力。
著有《我的非正常生活》及各種雜文,現在負責出版《I LOOK世界都市 》,《樂》,《SEVEN-TEEN 青春一族》三本國內暢銷的知名雜志。
她結過三次婚又離了三次婚,第一次嫁給一位美國律師,第二次嫁給中國導演陳凱歌,第三次嫁給一位法國官員。
洪晃談留學生涯 主持人:我們都知道您在九歲時就被送到紐約接受教育,那您能不能給我們講一講那段經歷?
洪晃: 事實上我是在北京一所寄宿學校開始學習英語的。那是一所專門提供英語教育的學校,我在那里上了三年學。當時正是文化大革命時期, 那時的課文就是“我的母親是農民,我的父親是工人,我的哥哥是解放軍”等等,都不是有實用價值的英語。
所以即使我們在國內已經學了三年的英語,我們在登上那一班法航的班機后意識到我們甚至不知道怎么問洗手間在哪。
在到了紐約之后,每當看到雪糕,我們都搖頭說我們不能吃這個東西,因為這是很腐敗的。 終于有一天別人對我們提到,難道你們不想吃點雪糕嗎?我們就說,想,想吃。吃著雪糕,雪糕的英語就會浮現出來,那時我們學到的第一個真正的英語單詞,很單純地發自內心地學會。
我們在美國學到的第一個出于必要而學的單詞是洗手間,而我們在美國學到的第一個處于內心渴望而學的單詞則是雪糕,因為我們想吃。
主持人:我知道你當時是被送到了一個美國家庭,是嗎?
洪晃:對,由此你可以知道他們到底是怎么生活的,他們的子女是怎么生活的。
小朋友們都有零用錢,但那并不是給他們的,而需要他們為此勞動。他們要洗碗、倒垃圾、遛狗或喂貓。你必須為你的零花錢勞動,而并不是一個禮物。我總覺得他們沒有中國小孩那樣嬌生慣養
但我覺得最不一樣的一點是美國人很尊重獨創的東西,所以當家里的大女兒瑞貝卡畫了一幅畫后,我很喜歡并說,這幅蝴蝶畫得很漂亮,我也要畫一幅一樣的。而她則十分生氣,她就問我,你為什么畫我畫的東西。我就開始哭,因為這是多友好的贊揚啊,因為在中國我們只會照著老師的畫來畫,那是多好的一樣東西呀,我想畫你的畫對你是多好的事呀。我是說你很厲害。但她就說,不,這是很無禮的,你必須畫你自己的畫,不要畫我畫過的東西。
12歲時發現:美國人跟我們太不一樣了
他們家的小朋友一點也不乖,根本不聽話。 “乖”在英文里幾乎是個貶義詞——docile, submissive;而“聽話”二字絕對是美國女人對男朋友的要求,對孩子并沒有這么苛刻。73年我剛到美國就犯了一系列“乖”的錯誤,上課我們坐得筆挺,美國孩子橫倒豎歪,結果老師反而問我們聽課時候為什么象僵尸一樣。
我們跟他們的第二個區別在于 “臉“這個字上。要臉的人跟著別人的感覺走,不要臉的人跟著自己的感覺走。我從小最怕給家長丟臉,12歲出國之前大人來來回回囑咐:千萬別給國家、人民、父母和全中國的小朋友丟臉,把我們嚇得,步步小心翼翼,使勁琢磨什么樣的行為能夠讓別人夸獎我們,給臉上貼金。到了美國以后,發現他們不太講究臉面,倒是對“fun”這個詞挺強調的,我們學校的口號是:Learning is fun,家長送孩子上學告別時說:have fun,等他們長大了,連公司開個大會、培個訓都要問:Are you having fun? 美國人對一個人最大的贊揚就是他是個fun人。
我們從小很現實,強調短期效益,小學成績好是為了考初中,初中為了高中,高中為了大學,大學為了什么我們開始有點含糊,那就考研吧。而他們特別能作黃粱美夢,從小就開始。在家做美國夢,發明個因特網、窗戶軟件、蘋果電腦什么的。到咱們這來就作中國夢,1.4億人口左手可口可樂,右手麥當勞,腳上蹬著雙耐克,耳朵和肩膀中間還夾著個莫托羅拉。
當年,這些區別多少給我們和美國小朋友的溝通帶來了一定的誤會和困難,但是我們馬上琢磨出來一套對付方法:首先,別那么乖,完美和人性是對立的,弄個七成人性,三成完美就足夠了,太完美了反而招人恨,而且還把自己累著。第二就是要時刻大喊大叫:“I am having fun! ”我fun, 你fun, 我們大家都fun, fun, fun! 即給了他們臉,也給自己掙了臉,對付老美其實就這么容易。最后就是要忽悠一個夢出來,然后手拉手地說:“哥們,走,咱們追地平線玩去?!?
但是現在這些區別越來越小了。我們的孩子越來越鬧,他們的越來越乖。我們開始have fun, 他們倒開始要臉了,我們開始追夢,他們到變得挺現實,不追地平線了,追著“屁股線”(bottom line)滿世界亂跑。世界真的平了。
國外生活的日子,讓洪晃學會了如何判斷和思考,她也從一個懵懂的小姑娘漸漸成熟并充滿個性。
一件趣事
洪晃12歲時,望女成鳳的章含之送女兒去美國讀書。洪晃臨走前,章含之一再叮囑洪晃:“一定要做聽話的好孩子,千萬不能給祖國丟臉!”到美國后,洪晃謹記媽媽的話,步步小心,時時留意。課堂上,同學們坐得東倒西歪,只有洪晃坐得筆直,一動也不敢動,她想:我表現這么好,老師一定會表揚我!
終于盼到老師走近自己,洪晃坐得更直了。老師盯著洪晃,生氣地用英語說:“你怎么一動也不動,像個僵尸似的,多嚇人哪!”同學們哄堂大笑,洪晃卻羞憤交加。在后來的學習和生活中,洪晃一步步明白,美國人和中國人的思想與生活態度千差萬別。為了不讓自己成為另類,洪晃只好放棄媽媽對她的教育,學習美國人的思想自由和言語率真。
經歷的“頭腦風暴”
1973年,與洪晃一起的28個孩子被外交部選中送往國外,洪晃是在十二歲那年到美國留學的,在那里,洪晃經歷了一場突如其來的“頭腦風暴”。
相對于國內當時物質生活的匱乏,美國簡直就是一個虛幻世界。這里有高跟鞋、吊帶裙、喇叭褲,那比薩怎么會有那么不可思議的香味,而膻腥的牛奶、血肉模糊的牛排究竟怎么吃?更讓洪晃驚詫的是,美國的小朋友竟然都能戴上一塊手表,要知道這在當時的中國可是用于結婚的“六大件”之一呀。老師比學生還糟糕,一點沒有中國老師的尊嚴,老跟學生嘻嘻哈哈,成何體統!最可怕的是開學典禮上,就有一個披頭散發的男人,拿著個破吉他,破口琴,沒音沒調,既不說話也不是唱歌在臺上哼嘰了十分鐘,臺下的美國孩子跟見著毛主席似的那么激動,后來才知道這人叫鮑勃?迪倫。
聽不懂只能睡覺
在學校的頭三個月一晃就過去了,可洪晃他們的英文一點長進都沒有,每天早上“林肯”把他們送到學校,老師開始講課,他們就開始打呼嚕,小紅房子學校屬于那種進步學校,很隨便,學生上課可以趴在地上,把腳放在桌子上,還可以吃東西,所以睡覺根本不算什么。
老師也知道他們聽不懂,怪可憐的,睡就睡吧??墒谴韴F的領導不干了,每個學期中國政府要交二千多美金的學費,學不好要有不少人倒霉。后來領導將他們送到美國家庭中,才一點點好轉起來。洪晃回憶當年的情景說,“剛開始我特別想家,還很排斥美國所有的東西,然而幾個月后,我就不知不覺地融入到他們的生活中了,還交了幾個不賴的朋友?!痹诿绹乃哪?,洪晃說開了自己的眼界。
在美國讀完了大學
1977年,中學畢業后的洪晃回到了國內。然而沒呆幾年,她就考入美國久負盛名的七大女校之一Varssar學院,學習國際政治專業,成為羅斯福夫人、凱瑟琳?肯尼迪夫人的校友。
洪晃不無得意地說,七大女校各有性格,比如希拉里讀的那所學校,擅長培養特別專業特別能干的女強人。我們這所學校培養的人大都像我一樣沾點藝術氣質,比較獨立也比較自由散漫。包括我后來回國進入文化圈子辦起中文雜志,也是由這個母校所賜。在洪晃大學三年級的時候,就嫁給一位法律專業的美國青年,這也是她的第一次婚姻。
本文地址:http://www.hengchuai.cn/writing/method/43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