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成鋼——BBC歸來的新東方校長
周成剛,新東方新生代管理層的代表人物。他說,新東方要向現代化企業方向發展,必須推崇職業化,個人英雄主義在樹立品牌形象面前微不足道。
為師十年,他放棄穩定的職業,選擇清苦的留學生活;就在準備回國之前,他獲得當年澳洲唯一的BBC記者資格。
2000年,他放棄唾手可得的移民機會,飛回新東方,單槍匹馬加入一個樹大根深的企業推行管理改革。
周成剛的生命中有太多次抉擇,但每一次他都會開辟出一片新生活。
三年比十年更重要 高考時,周成剛的英語成績在江陰市考了第一,從小夢想著成為一名出色外交家的他,毫不猶豫地報考了北京外交學院。憑借當時英語筆試口試第一的分數,周成剛完全有可能被錄取,然而陰差陽錯,他與北京外交學院失之交臂,最終進入蘇州大學英語系。而同班同學俞敏洪他們紛紛考入北大、復旦等名牌大學,周成剛的心情可想而知。
似乎悲痛的情緒還沒有化開,周成剛不得不面臨一個對他來說很嚴峻的問題:畢業后到中學還是留校?就像莎士比亞筆下的主人公哈姆雷特的喃喃低語:“To be or not to be, is a question.”
那時畢業后完全由國家分配,沒有人告訴周成剛,什么東西應該成為他的追求,如何才能擺脫困境。“我只有兩條路:畢業之后去中學教書,或者爭取留校任教。我很清楚地知道,到中學教書只會讓我離想要的生活越來越遠。”心中的委屈反而成了奮進的動力,周成剛成功地當上了大學教師。
“人的欲望是無限的,但不可能在所有方向都獲得那么多。”因此我們需要學會取舍,學會對紛繁復雜的世界進行清醒的分析和判斷。“多年后我再去看,發現自己的英語比大學的其他同學更堅實,保持著更開闊的眼界。十年之后,我到澳洲留學,去英國工作,我和那些到中學教書的同學之間的差距更遙遠了。我不是在評價兩種生活的好壞,但可以肯定的是,當初的決定使我離夢想的生活越來越近。”
誰都知道應該努力,但究竟應該朝哪個方向努力?“一定是具體的、清晰的、通過努力可以達到的目標;不要想十年以后的事,三年之內能做到什么,才是我們需要想清楚的。”
自從得了高考英語第一名,周成剛發現了自己在語言上的天賦,他開始刻意地培養自己,花很多時間和精力去學習電視廣播的主持人如何表述、演講家如何演講;閱讀大量西方哲學著作,比如《西方哲學史》、《蘇菲的世界》和《大問題》。“哲學著作對培養人的思辨能力很有幫助,而語言表達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邏輯思辨力。”這樣的思辨能力讓他在新東方的“萬人演講”上贏得如雷掌聲,讓他在45分鐘和兩個半小時的不同演講中收放自如,更讓他在面臨各種人生抉擇的時候,總能做出最正確的選擇。
有的時候,清醒的判斷意味著將目光放得更長遠。1995年,周成剛自費赴澳大利亞留學。在留學的最初,他曾經將英語視為研究對象,一心想在畢業后繼續從事教學的工作。到了澳洲,他才意識到在一個講英語的國家,把英語作為研究對象并非明智之舉,必須同時精通其他的專業知識。因此,盡管當時已經開學了,轉校也非常困難,周成剛依然毅然決然地轉到了另一所大學主攻新聞傳播專業。
留學的生活很清苦,許多留學生邊讀書邊打工掙錢養活自己。周成剛也去打工,在家具廠里做最重最累的活——扛木板、鋸木板,但他始終沒有忘記出國的初衷,“既然選擇了留學,就必須把書念好,要為日后找工作做準備。”拿到傳播學碩士學位時,周成剛在好幾百人的競爭中,以筆試口試第一名的成績,成為1998年澳洲唯一一名被BBC錄取的記者,當時的薪水比澳洲當地白領的薪水還要多幾倍。而早已爛熟于心的新聞價值、二級傳播、議程設置這些新聞傳播專業的理論,在他BBC的新聞記者生涯中運用自如。
年輕時的周成剛一心扎在英語研究上,寫論文、做翻譯,這都使他對英漢雙語的駕馭能力游刃有余,“那時還是上世紀80年代,一個二十幾歲的小青年竟然翻譯外國書,周圍的人都非常驚訝。當時翻譯稿還是手抄的;抄一遍、修改一遍、謄寫一遍。這些基本功,終于有一天,在BBC的工作中全派上了用場。”
回憶起在BBC度過的兩年生活,周成剛用“專業”和“敬業”來表達;也正是這種專業和敬業,讓周成剛在不久之后取得了成功創建上海新東方,并革新北京新東方的業績。
“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大學時代都是伴隨著BBC一流的英語教學節目度過的。在旁人眼里,能在BBC當記者,一定是非常風光的事,但是有誰知道其中的辛苦呢?”周成剛不無感慨地說。
BBC對員工的要求非常高,對記者的要求更是近乎苛刻。一個節目從采訪到制作都要由一個人在限定時間內完成,所以最初工作的那段時間里,周成剛的壓力特別大。一個人又要采訪寫稿,又要錄音合成,還要輪流做節目主持。工作的前三個月,他忙得幾乎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但苦歸苦,在BBC工作真的是一次很大的挑戰,也是一次超強度的鍛煉。”“由于當時剛剛從學校里出來,沒有工作經驗,所以一開始到BBC工作,簡直像是一場夢魘。”事隔多年之后,周成剛還心有余悸地說。
BBC的高效是有目共睹的,但高效的背后則是極富挑戰性的工作強度和速度。“那時候早上8點上班,11點節目就要在電臺里播出,像和時間賽跑一樣。我通常是先做國際電話采訪,然后立即把稿子翻譯成中文,幾乎是過目成‘譯’,同時十指還要不停地在鍵盤上敲擊。”別說采訪、翻譯這種頗具難度的工作,就是常人看來不起眼的文字輸入,當時也給不諳此道的周成剛帶來了不小的麻煩。“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嘛,”周成剛事后調侃道。“什么本領都是要通過反復鍛煉提高的,一開始速度跟不上,那就練啊。人家下了班,都回去了,我再留下來‘補習’,慢慢地也就跟上去了。其實很多知識技能都是在摸索中學來的,像錄音室的設備操作啊,播音器材的使用啊,萬事開頭難,問題,遇到了,解決了,也就沒什么了。”
在BBC工作的日子里,也確實給周成剛帶來了許多風云際會的機緣。這段時間內,他接觸了很多政壇名人,做過不少此類的采訪報道,從中對英國甚至是對整個歐洲的歷史、社會、政治、人文都有了很深刻的了解,這種“近距離”的接觸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有機會碰到的。
“這樣一段高強度的工作經驗讓我養成了做工作并然有序、實實在在、不浮夸的作風,更是讓我堅定了挑戰困難的信心,并由此而使自己更堅強。”如此坦然的態度,如此恬淡的心境,也為他將來勝任未來更有挑戰性的工作埋下了伏筆。
2000年,周成剛回國探親,遇到中學時代同班同學俞敏洪,此時的新東方學校已如日中天,在北京蓬蓬勃勃地發展著。“中國市場那么大,機會那么多,為何還要留在英國為帝國主義賣命?”俞敏洪一句有意無意的玩笑話,深深地刺進周成剛的心。
“我毫不懷疑自己能在BBC做一名優秀的、專業的新聞記者,但在一個白人統治的世界里,華人要做到出類拔萃非常困難。而選擇另一條道路,同樣的時間和精力,也許取得的成就更高,你會走得更遠,那為什么不走這條路呢?”經過透徹的考慮,他最終做出決定,放棄取得英國永久居住權和全家移民加拿大的機會,更沖破了親友的阻力,回國加盟新東方。“確實,在BBC工作可以拿高薪,辦護照、永久合同、福利保障等一樣都不少。但是,比起我回國創業的激情,這些東西又算得了什么?”
2003年,成功創辦上海新東方并在上海灘上掀起一次又一次“新東方風暴”的周成剛臨危受命,被調到了北京新東方,單槍匹馬深入到一個樹大根深的企業中推行管理改革。那時,北京新東方已經有十幾年的發展歷史,整個團隊架構錯綜復雜,正處在調整和內部危機中。機制不健全,一個部門就像一個小學校,各自為政,使新東方人力成本急劇上升,甚至部門之間互相搶奪生源。
說不清楚一個盤根錯節的企業有多少地方需要改革,但周成剛明白,只有業績才能服眾。他顧不上種種反對意見,統一了至關重要的教務部和市場部,“當企業謀求長遠發展時,必然要建立一套體系去維護。所以我所做的就是將部門全部打通,實現業務體系化、制度化,將新東方重新整合成一支驍勇善戰的隊伍”,而這又大大節約了企業成本。那一年,北京新東方取得了歷史上最好的業績。
周成剛說,英語徹底地改變了他的生活,給了他精神上、物質上的豐富;而清醒的判斷,則給了他自信,給了他人生的業績和成就感。
記者:那您現在怎么樣保持自己的英文水平?
周成鋼:英文水平很難保持,因為工作當中用的少了,有失也有得嘛,你失去的是英語,肯定不如以前了,但是你學到的更多的是管理上的一些經驗和思想吧。
記:當年您是江陰市英語第一名,當時是怎么樣學外語的?
周:當時很簡單的就是背。大家都是背。那個時候,什么錄音機啊,電腦啊,英語節目啊,什么都沒有,就一個收音機。
記:反倒讓你非常的集中。
周:對,因為你沒有其他的途徑,你選擇的太多了,并不見得是一件好事,那個時候就是一條路,拿著幾本書,而且那個時候很少看到國外的英語書,幾乎沒有,全是自己老師編的幾本很普通的書。
記:您說說看您背的幾本書?
周:新概念書我是背過了,新概念的第二冊。其他的叫《Essential English》這本書。當時有三套書在中國很有名,一套是《新概念英語》,一套是《Essential English》,一套叫做《靈格風英語》。《Essential English》我為什么提到它呢,非常幸運的是我特別難忘的一套教材,前不久,由我和我另外一個朋友把它翻譯出版,在譯林出版社出版,那個時候都背過這些書,都認真地看過,所以說在生活當中發揮過重要作用的幾套英語課本。
主持人:新東方對于留學出國支持非常的大,是不是意味在未來的一段時間,留學會成為新東方重要的一個戰略部分?
周成剛:留學業務可能是新東方整體戰略發展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原因是更好的把留學項目和英語培訓項目更好的結合起來,給同學們提供更多的更完善的或者說更有競爭力的直通車或者是綠色通道式的一站式的服務,這樣對同學、對家長都很有利。
主持人:今天來參與現場當中的學校特別多,家長和同學們也不是特別明白說,我應該選擇怎樣的學校,對于參展或者對于挑選學校,您有沒有什么樣的建議?
周成剛:參展更多的是一種形象的展示,一個實力的顯示或者說自己服務項目的展示,那么作為家長和同學如果說來選擇這些學校也好,中介也好,咨詢機構也好,還是要抱著謹慎的態度,好在現在競爭的激烈,這么多機構都到這個地方來了,隨時都可以進行比較,但是在比較和挑選的過程當中,永遠不要忘記幾點最重要的,一個是我們學校和公司一種知名度和品牌度,或者一種美譽度,第二點,他們提供的服務是不是正是你所需要的服務,提供的服務還有提供的課程提供的項目是不是你所需要的。第三點,看機構在過去的歷史上誠信,一種口碑,這一點也是很重要的,我們不否認在去年2008年,在教育機構,教育行業里面也出現了幾起機構倒閉,卷了錢就走了,對消費者嚴重不利的事件,公司或者學校資質、美譽、品牌、服務、誠信是我們最看重的。
主持人:新東方一直致力于品牌方面的建設,大家都會對,與我們這個品牌是有足夠的信任,可能跟教育行業一樣的,品牌更重要,包括現在的出國,您有沒有感覺到,今年同學們出國的目的性更強,比如我就是去某個國家或者某個地區一樣,而不是咨詢的時候,說,老師我適合去哪一個國家?
周成剛:對,現在在出國上面,我覺得有幾個重大的趨勢,
第一個:你剛才講到的,現在的出國更有計劃性,目的性更加明確,不是跑過來說,老師,你覺得我能出國嗎?你覺得我到哪兒去最好,他可能已經提前,進入高中的時候,家長、社會包括同事朋友不斷的咨詢和策劃,調整自己的計劃,選擇更理性,更有目的性。
第二,地域越來越擴大,不僅是過去傳統的美國、英國,現在是美國、英國、澳洲、加拿大或者說包括亞洲很多東西,都是很多同學的選擇。當然專業的選擇也越來越多,不是過去的一味的學商科,只要出國就學商科,這樣可以掙更多的錢,現在整個前輩的教訓以及市場的調整不斷的讓同學和家長在這個選擇當中變得更理性,所以現在選工科的,過去的比較在行業里面長青樹的一些專業,現在也越來越多了,都是一些好現象,都是說明整個的選擇,留學氣象變得更加多元化,更加開放式,透明化。
主持人:我也采訪了很多港校,大家會覺得說,我去香港讀大學似乎跟留學差不太多,然后去國外讀大學,因為語言方面還會遇到問題,但是香港你還會有很多人講華語,您對于在港校和直接真的去到國外留學之間,您覺得是怎樣去評價呢?
周成剛:我覺得兩個都是很好的選擇,為什么這么說呢?就是說直接進入國外的歐洲的或者說英語國家的一個環境的話,可能說你的適應期會長一些,但是你的反饋,反過來得到的東西可能也不少,但是到香港的大學去學習,我覺得是一個臺階式的一種進入歐洲的語言氛圍和學習環境,是一個很好的跳板,也就是說香港的大學更多的它是有歐洲的東西,傳統的更多的有英國的體系,同時又有中國根深蒂固的文化和思維的一種方式,而語言授課既有英語的也有中文的,所以當同學來說,就是一個過渡期,是蠻好的,如果在香港讀完了大學,你可以到美國讀研究生的話,會非常的輕松。
主持人:有一個出國之前語言方面的準備,所以就會有一種人有這樣的說法,新加坡做出國留學是非常有優勢的,本來這方面會不會成為新東方最強勢的呢?
周成剛:我不能說新東方最強勢,最有力的,但是我們不斷的致力于這樣的目標和理想,同學在出國以前,英語再好也不會過分,準備再充分也不會過分,雅思和托福可以考到被大學接受的分數,這才是剛剛最低的標準,我們昨天得到了很多學校的校方的反饋,好多同學過去了以后,雖然過去的時候是達到分數的,但是因為大學里面幾年讀書,讀研究生的時候,更多的是跟中國的學生在一起,不愿意參加更多的團隊的工作,畢業的時候,真正口語的分數并沒有得到提高,所以國外有一些大學澳大利亞有一些國家有了這樣的一種現象,在澳洲的四大會計事務所,他們需要在研究生畢業的留學生重新再考一次雅思,要考到7分或者7.5分,才能進入四大所,就說明在大學里面如果不好好的利用這一段時間充分的溝通,好好的提高自己語言能力的話,可能并不一定未來具有很大的競爭力,所以無論是出國前還是后,語言未來可能是我們同世界溝通最重要的橋梁,也是我們必須掌握的。
主持人:我覺得您剛才也談到了,一個關于語言是門工具的問題,很多人說了既然是門工具,我得常用,那去國外讀書,你才能真正把語言和文化讀透,在國外的時候,我們是不是應該更多的把自己的語言,就像您說的,要跟外國人交流,而不是在國外還在說中國話。
周成剛:對,有相當一部分的亞洲學生出國以后,仍然喜歡和亞洲的學生聚在一起,大多的時間用母語交流,這其實是放棄了很好的鍛煉的機會,我鼓勵同學更多的去和外國人參與一些合作,共同的做一些項目,做一些團隊的工作,同時我還鼓勵同學,如果在條件準許的范圍之內更多的鍛煉,甚至于去做義工,真正的參與到他的社會當中去,哪怕不拿錢,在一些公司里面有體會,對你未來將來找工作是有競爭力的,參與他們的社會組織,公益組織,社團組織,如果說去鍛煉的話,這些東西對自己是很好的參照,也是未來自己促進就業的時候,自己的背景里面很亮的一點。
主持人:在大學期間,比如說做做兼職或者說您覺得我們同學們在畢業的時候,有可能留在國外去工作嗎?按照現在的形勢和您了解到的啊?
周成剛:留在國外的工作的可能性肯定是有的,無論是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他們都在不斷的改變自己的留學政策,包括留學生在英國畢業以后,馬上可以拿到兩年的工作簽證,在加拿大能夠拿到三年的工作簽證,澳大利亞也可以拿到一年多的工作簽證,政府是在不斷的鼓勵你在這個地方待下去,給他們社會做出貢獻,對我們學生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鍛煉,但是,我們不能否認現在由于經濟的不是那樣的景氣,所以競爭就會變得更加的激烈,而且留學生也越來越多,所以說在這個競爭的過程當中,我們可能要勝出的話,就一定要有與眾不同的東西,就一定要有自己強勁的實力,一定要有比較好的成績,一定要有比較好的自我,就是推銷自己,自我出售自己,自己說服的能力,可能在找工作當中,都是無比重要的,但是一旦你找到工作,中國的同學勝出的可能性還是很大,而這樣一筆,對于他的背景是相當重要的。
主持人:這一次我們看到了很多的新東方的老師也來到了現場,展會一過,我們的服務仍然繼續,如果說我們的同學們家長們還想跟我們的老師們聯絡的話,有沒有一些方式可以供我們大家選擇。
周成剛:我們宣傳冊上都有我們具體的聯系方式,我們的咨詢隊伍也越來越大,這是前所未有的,過去新東方可能就是一個前臺,現在我們專門有一個咨詢客服中心,就是社會的需求在改變,同學要求在改變,我們自己作為一個培訓機構,也在隨著社會的改變也在調整自己,咨詢的隊伍越來越強大,任何一天,現在同學或者家長到新東方,無論是到我們的學校去,還是到我們出國咨詢公司去,我們都一周七天,一年幾乎是365天,天天有人在,應該說是一個很好的和我們接觸和了解的非常暢通的渠道。
主持人:希望在未來的日子當中,能夠跟您聊更多關于留學方面的話題。
周成剛:我也希望未來有更多的機會到新浪網能夠跟新浪的網友和大家一塊兒聊天,出國我要說的是不是我們唯一的選擇,但是是我們職業發展和出去提升我們自己實力,拓展我們的視野,更新我們知識的一條重要的途徑,我希望每一個人在這一條道路上都有所收獲。
本文地址:http://www.hengchuai.cn/writing/method/43248.html